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人事 廉政 政務 富媒體 光影青海
政務

西寧湟源:拓寬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 把生態優勢變為發展優勢

2023-06-29 11:16:30
責任編輯:魚昊 |  作者:湟源宣

        本網綜合消息: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西寧市湟源縣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縣自然資源局積極探索由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積極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工作,加快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步伐,推動綠水青山“好顏值”向金山銀山“好價值”轉變。

        把生態“含綠量” 轉換成發展“含金量”。為深入貫徹落實青海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總體工作要求,將大黑溝省級森林公園、湟水河自然資源列為首批確權的重點區域,通過此次確權,將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省級公園等自然保護地作為登記客體在國土空間上予以精準落地,清晰界定了生態空間內各類自然資源資産産權主體,劃清了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的邊界,全民所有、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的邊界,不同集體所有者的邊界,不同類型自然資源之間的邊界等“四個邊界”。為大黑溝省級森林公園、湟水河的自然資源有效監管、嚴格保護和所有者權益行使提供了産權支撐。對統籌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路徑、深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趕超、推進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做大金山銀山的“價值”。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就要求我們堅持系統觀念,在制度設計、服務保障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一是建立空間規劃協同機制。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逐步完善湟源縣國土空間規劃管理體系,嚴格落實“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台”的“四統一”要求,開展湟源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鎮開發邊界外重點行政村“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協調各部門做好全域旅游規劃、園區規劃等各行業專項規劃與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的有效銜接,目前已完成了東峽鄉下脖項村,和平鄉馬場&村、小高陵村、茶漢素村,大華鎮大華村,巴燕鄉下寺村,申中鄉前溝村、日月鄉本炕村、尕莊村、大石頭村等10個城鎮開發邊界外“實用性”村莊規劃專家評審工作。二是嚴格貫徹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耕地作為我國最為寶貴的自然資源,對於保障“飯碗”和促進人地和諧、保護生態環境均具有重大意義,自然資源局始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保障糧食安全,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原則,制定《湟源縣耕地保護“田長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充分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積極性,形成耕地保護合力,提升生態系統價值,促進全民共享生態福祉。

        聚焦綠水青山“可持續”,守牢綠色生態“安全線”。一是守住生態紅線。湟源縣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9.8108平方千米,佔縣域國土面積達1.28%,位於青海省東峽森林公園,主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湟水-大通河源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讓人類的開發有了邊界,為各種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空間,對於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加快生態修復。加速推進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重點加大歷史遺留礦山的環境恢復治理,督促在役礦山企業嚴格落實“邊開採、邊恢復”工作,有序推進全縣礦産資源領域生態環境問題整治。加快推進砂石資源布局整合優化,將全縣砂石礦採礦權控制在2個以內,力爭實現砂石開採規模化、集約化的綠色發展格局。積極與省市對接,爭取和平鄉5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目前已全面完成《湟源縣和平鄉5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施工圖設計》的編制並通過專家評審。待項目下達並建成後,將有效解決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環境問題,使地貌景觀得到恢復,荒棄土地得到重新利用,進一步改善區域自然生態環境,切實還山於民還綠於民。力爭在綜合施策中守護綠水青山,着力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切實推動生態資源、生態優勢向生態經濟、生態價值轉變,不斷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拓寬路徑。

來源: 湟源縣委宣傳部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2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