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營基地風光旖旎。記者 牛玉嬌 聞皓 攝
5月17日,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尕讓鄉關加村江拉林場草木初生,與果什則雪山遙遙相望,夕陽照着山坡上吃草的羊,悠揚牧歌回蕩。
關加村“自駕游營地”就在山坡上,民宿木屋鱗次櫛比,屋內設備齊全,院子裏桃花綻放,院外小道曲徑通幽,陽光灑落在筆直的楊樹林,小鳥啁啾,空氣清新,可以看見不遠處的露營基地,“鄉愁”氣息撲面而來。
“自從有了自駕游營地和露營基地,回頭客很多,新游客慕名而來,下周開始就要營業了,而以前,這裡只有六頂帳篷……”
關加村村委會副主任才項多傑邊走邊説,和老黨員姚宏憲一起回憶起村裏以“六頂帳篷”“發家致富”的往事。
“關加村很窮,産業基礎薄弱,曾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村,滿山石頭,溝溝岔岔,村民出行難、就醫難、上學難、通信難。”村裏的“老書記”姚宏憲,對過去的關加村最熟悉不過。
姚宏憲説:“村民生活艱苦,歸根結底是因為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沒有凝聚力,沒有發展思路,依託好資源,沒有奔出好前景,人心不齊,引發的草山糾紛、鄰里矛盾層出不窮。”
2017年,貴德縣文化和旅游局為村裏下撥六頂帳篷,鼓勵村民發展旅游業,可惜無人經營。
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姚宏憲衝鋒在前,四處奔走,發動6位村民承包帳篷,接待鄉村旅游的零散游客。
發展旅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姚宏憲的話説,“大家你幹你的,我幹我的,很零散,村裏的集體經濟始終為零,環境治理和管理措施也跟不上。”
2021年,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平均年齡40歲的班子成員,加上創業經驗足、研究生學歷的村委會副主任才項多傑當選上任,團結、奮進、務實的風氣逐步形成,村裏的一切都開始悄悄發生改變。
“收購六頂帳篷,將零散的露營基地發展壯大,打造自駕游營地!”
在外闖蕩多年,有旅游從業經驗的才項多傑,以新思路打開了大家的新眼界。
可是,自家帳篷經營得好好的,為啥要交給村集體?
面臨眼前的難題,“黨建+”在潛移默化地發揮着作用。
“一人富不算富,黨員帶頭讓大家富”,姚宏憲等老黨員再一次身先士卒,將自己經營了5年的帳篷營地欣然交給村集體。
姚宏憲説:“交給村集體不糾結,規模化經營有出路,還有專業人員指導,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新力量,新作為。村兩委班子幹事創業的視野不斷拓寬,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戰鬥堡壘作用日益凸顯,“文旅先鋒”悄然而生。
黨建引領下,關加村黨支部深入挖掘江拉林場生態旅游資源,2017年以來,村裏累計投入121萬元,建成了1處游客接待中心,1處露天自駕游營地,6戶農家樂,旅游收入從原來的1.8萬元突破為20萬元。
才項多傑説:“每到夏天,游客蜂擁而至,露營地帳篷預約很緊俏,100天左右,收入20萬元,可以説是‘百日經濟’。”
如今的關加村不僅有旅游,還有中藏藥材種植基地、光伏電站,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00余萬元,300多位村民拿到分紅,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000元,産業發展勢頭強勁,村民獲得感、幸福感有力提升。
在推動産業發展過程中,幹部帶領群眾,改變了“等靠要”的思想,“懶得動”的行為,端上“旅游碗”,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
眼下,村裏新修建的養殖場6月底就完工了,説起未來的發展,姚宏憲等幹部思路清晰:“將村裏的1000隻羊、300隻牛集中養殖,再流轉66.66公頃土地種植青稞、油菜,建榨油坊,讓自家的農産品放到直銷超市售賣,我們就有了自己的産業鏈……”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文旅先鋒”巧“搭&”,“六頂帳篷”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華麗蛻變,昔日的“後進村”逆襲成為遠近聞名的“標杆村”,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