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黃河上游臂彎中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屬三江源核心保護區,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園。這裡,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初夏,來到同德縣秀麻鄉豆合索村,家家住着寬敞明亮的大瓦房,硬化道路通外界出行便捷。最為顯眼的是,村裏的寄宿制小學教育設施完善,操場上孩子們的笑聲此起彼伏。
隨着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各類惠民政策的落實,這所輻射周邊豆合索、莫合、達哇等6個牧業村的豆合索寄宿制小學,已成為擁有41名教職工和602名學生共聚和諧的大家庭。
“學校地處民族地區,所以我們把民族團結進步和學校教育&&起來,在推進民族團結的過程中去挖掘教育優勢,實現教育布局的優化和觸角的延伸。”校長豆改傑向介紹説。
過去,秀麻鄉被大山隔絕,去縣城要走很遠的路,下雪天道路無法通行。而隨着道路的暢通,這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棲息在這片熱土的人們凝心聚力,不懈奮鬥,大山深處唱響的民族團結之歌,成為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源動力。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在青海,做好民族工作意義重大,關乎全局。”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同德縣堅定不移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創新推動“民族團結+”融合發展行動,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長盛不衰。
截至目前,同德縣成功創建縣級示範單位133個、州級示範模範單位89個、省級示範單位3個,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3個、個人3名。2022年成功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全國示範縣。
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
來到巴溝鄉松多村村委會,村兩委班子成員正在組織村裏的“鍋莊舞演出隊”排練新舞,準備參加縣上的“周末鍋莊舞大賽”。
村裏的索南尖措老人告訴記者,村幹部們把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作為村裏的大事情來抓,制定群眾辦事不出村、矛盾糾紛不出村等‘五不出村’&&服務群眾工作法,努力解決群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顯而易見,“五不出村”&&服務群眾工作法的推行,進一步促進了村幹部作風的轉變,充分發揮了村黨支部組織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中的基礎性作用。(上接一版)這些年,同德縣始終堅持“黨建+民族團結”工作模式,依託黨員活動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兒童之家等活動場地,切實把居民需要延伸成為“集體行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方向。
實踐中,同德縣樹立“大宣教”理念,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全縣宣傳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總體規劃,共同研究策劃、同步組織推進,不斷夯實各族幹部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
一方面,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成功打造了宗日文化藝術節、“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戰賽、黃河牦牛文化節等彰顯地域特色、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型文體活動。另一方,通過舉辦文藝演出、體育競技比賽、聯歡晚會、周末文化廣場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活動,將黨的利民惠民政策、民族團結知識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其中,在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時,團結引領各族群眾堅定不移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信訪積案多、非訴訟調解機制弱、矛盾糾紛調處反彈率高”是制約社會治理的“瓶頸”。對此,同德縣建立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從政法各單位抽調12名專職人員,通過開展法規宣講、心理疏導、調處化解,引導各族群眾依法、合法維護自身權益,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
一直以來,矛調中心在建平台、強調解、促確認、優載體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出實招,構建以調解為基礎的非訴訟糾紛多元閉環聯合化解機制,切實做到了群眾“少跑一里路、只進一扇門、解決一攬事”的便民法律服務。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落下。這些天,同德縣唐谷鎮美日克村的尕幹原生態游牧露營地吸引了周邊眾多游客,前來體驗露營的人絡繹不絕。
按照縣委“1335”發展思路,唐谷鎮黨委政府利用特色資源優勢,結合鄉村旅游和民俗展示與體驗,打造了集休閒度假、旅游服務、民族文化展示與攝影等為一體的美麗鄉村特色民俗旅游區,為美日克村村民增收開闢了新渠道。
牢牢把握“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同德縣圍繞産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不斷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
展望未來,同德縣各族幹部群眾將緊緊依靠和團結各族人民,爭先創優、埋頭苦幹、勇毅前行,奮力書寫産業融合、生態賦能、城鄉發展、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幸福美好同德新篇章。(融媒體記者:才讓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