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青海省博物館開展“文物修復工坊——陶器修復體驗”活動,吸引不少游人駐足體驗。
“第一步拼起來,第二步粘起來,第三步補上去……”青海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張雪琳一邊將粘接劑涂在陶片上,一邊為體驗者講解陶器修復過程。這次活動使用現代工藝陶器模擬出土的殘損陶器,通過專業修復人員的演示和講解,向體驗者科普文物保護的基本概念。

5月18日,文物修復工作者張雪琳正在指導參觀者修復陶器。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在張雪琳的耐心指導和幫助下,6歲的體驗者祁思賢體驗了表面清理、拼對粘接、石膏填充等陶器修復步驟。“這是我第二次來博物館,我看到過很多古時候的陶罐,沒想到我也能自己動手修復文物。”祁思賢小心翼翼地將紙膠帶粘貼在陶器裂縫處。
“參與者們兩兩合作,運用粘合劑、蠟片、石膏、砂紙等工具,撫平‘文物’創傷,讓一件件破碎的陶器重煥新生。”青海省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弓儉鴿説,希望活動能夠使文物修復工作更具趣味性,向公眾更直觀地普及文物保護的基本理念,更好地推進青海省的文物保護宣傳工作。
記者從青海省文物局了解到,青海省現有博物館41家,其中國有博物館25家,非國有博物館10家,國有行業博物館4家,紀念館2家;全省國有文博系統館藏文物共55769件套。

5月18日,游客在青海省博物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近年來,“博物館游”悄然興起,走進博物館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逐漸成為旅游休閒的重要選擇。不久前的“五一”假期,青海省博物館“1+3”主題展覽首次免費開放5G數字體驗館,舉辦“博物館裏的勞動課之石磨體驗”社教活動,共接待游客16653人次。
此外,青海省博物館還利用三維建模、動畫場景還原等形式,打造沉浸式5G全息體驗區和“歷史傳送門”體驗區,通過動畫復原展示青海先民的生活場景,讓歷史文物在日常生活中“再獲新生”。
“社會教育活動是博物館發揮構建美好生活關鍵作用的重要方式,好的教育活動能夠有效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弓儉鴿&&,未來青海省博物館將繼續創新活動形式,拓寬活動領域,開發“紙質文物修復”“書畫文物修復”等體驗活動,豐富“文物修復工坊”的活動內容,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記者:白瑪央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