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國際診所故事多

2017年06月07日 16:37:04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7日電(記者熊聰茹、潘瑩)烏魯木齊國際機場附近一幢白色小樓裏,音樂舒緩輕柔,大盆綠植和圖書令人放松,空氣中飄著咖啡香氣,兩個金發碧眼的外國友人淺聲交談,若不是房間中擺放著醫療器械,很難想像這裏是一家醫院。

  已在新疆留學5年的沙特籍留學生Emad正在這裏補牙。有一次他咽喉腫痛去當地醫院就醫,阿拉伯語、英語再加上手舞足蹈、比比劃劃,醫生還是不明白。3年前找到這家國際診所後,他的煩惱得以解決。

  韓國籍牙醫李丙然畢業于韓國CHOSUN大學口腔修復科,2011年來到新疆行醫,與美國、新加坡等國醫生一同為外籍人士看病,小小的國際診所一年接診量超過700例。整潔的診療室裏,李丙然熟練地操作進口牙醫治療床、X光機,並拿出自己改進多次的“得意之作”——牙齒專用相機,所拍照片可實時顯示在治療床螢幕上,讓患者一目了然。

  隨著中國“向西開放”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項目落戶西部邊疆。就在距離這家診所10多公里的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大眾(新疆)有限公司的10多位德國籍員工和家眷的健康管理,均由這家國際診所負責。

  “這裏看病流程、診療方式與國外接近,沒有語言障礙,外籍患者感到更方便。”畢業于美國布朗大學的美籍全科醫生邱世宏説。

  邱世宏穿白襯衣、打領帶,著裝顯得很正式,“醫生穿白大褂會讓患者緊張,我覺得沒必要。”沒有病人的時候,他會通過互聯網與新疆當地或其他地區的醫生交流,進行遠端問診。

  去年,在青海西寧工作的美國人麥克突遇車禍,手指斷裂,當地治療方案手術時間長,費用約2萬元。接到麥克的求助,邱世宏在網上聯絡專業醫生,與一位曾在荷蘭進修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醫生提出新的治療方案。經過溝通,西寧的主治醫生採納了這一建議,手術時間縮短,費用也降到6000多元。

  在新疆工作6年來,國際診所的外籍醫生不僅用英語為患者服務,還和新疆的朋友們學習了少數民族語言。李丙然的辦公室書架上,擺放著他與家人頭戴花帽、在氈房中做客的照片,另一張照片上穿著學士服的俊朗青年是他的助手阿布都外力。

  3年前,自新疆醫科大學口腔醫學專業畢業後,阿布都外力來到這裏給李丙然當助理。“我可以跟外籍醫生學習國際先進的口腔修復技術,今年7月實習期滿我就可以獨立接診了。”

  阿布都外力的學弟胡奕迪也是李丙然醫生的助理。家在浙江的他,去年大學畢業來到這家國際診所學習,“了解國外的醫療理念和患者體驗”,幾年後他打算回到家鄉開辦自己的牙科診所。

  小小的國際診所,猶如一個大家庭,大家在一起過耶誕節、感恩節,也過春節或端午節。每逢古爾邦節,診所的新疆少數民族員工還會邀請大家到家中做客,共同慶祝。

  這家國際診所的創辦者黃衛東説,這裏不僅可以滿足外籍人士就醫需求,更是密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醫療合作的平臺。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烏魯木齊開展國際醫療服務的醫院已達30家,有10余家醫院與中亞國家的20多家醫院開通了跨境遠端醫療合作。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責任編輯: 薛濤 張樵蘇 ]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130112110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