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德國保護主義抬頭傷害了誰?

2016年10月28日 07:11:33 來源: 人民日報

  統計顯示,中資企業已經為德國創造了3萬多個工作機會。圖為在德中資企業在杜塞爾多夫舉行招聘會的場景。人民日報記者 管克江攝

  作為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一直是貿易自由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德國有關政府部門近來一些舉動令人不安,比如罕見地撤銷了批準中資收購德國晶片企業愛思強的決定,向歐盟提出加強外資並購審查要求等。

  此舉引發了“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在德國抬頭”的擔憂,德國各界紛紛表示,德國必須繼續“擁抱開放”,絕不能在美歐出現保護主義思潮之際迷失自我。

  當地輿論——聯邦部門舉動“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矛頭明顯指向中國”

  據德國媒體披露,德國政府內部正在討論和醞釀出臺一份政策文件,一旦出現非歐盟國家企業獲得“具有特殊意義的核心技術”的德國企業25%以上股權的情況,政府就有權審查甚至叫停這筆收購。該措施主要針對下列四種情況:投資由收購國政府産業政策所引導、投資者得到國家補貼、收購方為國有企業、投資來源國對德國企業進入該國市場予以限制。

  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國務秘書馬赫尼希對《明鏡》周刊稱,“今後,我們在每一個具體案例中都將仔細審核:投資人到底是誰?資金來自哪裏?特別是那些掌握關鍵技術的企業被收購時,我們還要調查投資人的具體動機。”據報道,聯邦經濟和能源部還將此文件提交給了歐盟。德國媒體指出,政府這一舉動表面上針對所有非歐盟企業,但矛頭明顯指向中國,是專為中國“量身定制”的。

  果不其然,德國晶片設備制造商愛思強10月24日發布公告,宣布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向其發出通知,撤回了9月8日批準中國福建宏芯基金收購愛思強的決定,並重啟對這項並購交易的審核。這是中資在德並購首次遭到類似對待。愛思強公司董事會主席馬丁·格策勒表示,如果政府幹預導致並購失敗,愛思強將面臨嚴重後果。德國中央銀行分析師哈拉爾德·施尼策爾説,政府行為“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

  分析人士指出,早在美的收購庫卡過程中,德國相關政府部門就曾竭力阻撓,有政治人士甚至直接出面遊説其他德國企業收購庫卡,宣稱“德國‘工業4.0’的旗艦不能落入旁人之手”。並購案最終按照市場規律發展,庫卡股東陸續出售股份,美的增持佔股94.55%。盡管如此,德國國內關于中資並購的議論並未平息。

  經濟界人士——“不能關閉自己的市場,又指望別國向德國開放市場”

  連日來,德國相關機構和各界人士紛紛發聲抨擊政府部門給外資在德並購設置障礙。擁有300多萬家會員企業的德國工商大會主席史偉哲接受《商報》和德國電視一臺等媒體採訪時指出,德國在中國有600多億歐元的投資,而中國在德國的投資不過區區30億歐元,兩者之間相差懸殊。中國在歐洲投資增加有助于平衡雙方在談判中的立場。德國經濟建立在自由貿易和市場開放的基礎上。在中國等國家不斷消除市場壁壘之時,德國不能在全球保護主義思潮中迷失,不能一方面關閉自己的市場,另一方面又指望別的國家向德國開放市場。

  德國前反壟斷委員會主席丹尼爾·齊默爾25日對《巴登報》表示,聯邦經濟部門的投資保護政策存在兩個問題:首先,相較于企業界的決策者,政府官員對于投資收購前景和結果的判斷都不夠準確。其次,政府介入交易是對企業所有者財産權的侵犯。他強調,本土企業只有堅持對國際市場開放的態度,才能夠讓自身強大起來。杜塞爾多夫大學競爭經濟學院院長尤斯圖斯·豪卡普教授也提出警告説,只有投資者覺得德國的市場氛圍很好,德國才能在國際投資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好的環境當然意味著允許將公司出售給外國投資者。”德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邁克爾·格魯姆林表示,投資並不是單向的,很多德企也收購了國外的公司。

  德國機械制造業協會主席蒂洛·布羅德曼對路透社説:“有效的競爭環境和開放的市場對機械制造業的未來發展十分重要,這個基本原則不能被忽略。”他表示,德國機械制造業不需要政府通過限制外國投資來保護其發展。西門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喬·克澤爾對德國《經濟周刊》強調,德國是世界上從全球化浪潮和出口貿易中獲益最多的國家。“當全球化反過來進入德國時,我們不能簡單地説一句‘我們不參與了’。德國應當接受開放。”

  德國專門從事企業並購研究的經濟學家延斯·格拉文克特撰文指出,德國政府想要對一些企業實施保護,但實際上它們已經陷入運營困境,企業主希望能夠找到合適的買家。保護措施只會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他表示,對于很多德國企業來説,來自中國的並購不是危險而是機遇。收購並非低價出售,而是正常交易,這是德國企業股東希望看到的。

  德國中國商會——保護主義傾向將最終損害德國乃至歐洲經濟

  德國中國商會10月27日發表聲明指出,與德國企業目前在華累計投資規模相比,中資企業在德投資不足前者的1/10。中國企業的對德投資是在互信基礎上的雙贏合作,使兩國間的投資合作更加平衡、緊密,也為德國帶來資本、就業崗位和通向亞洲市場的渠道。德國作為世界上主要出口國,多年來受益于貿易自由政策。德國政府有關部門不能在呼吁中國開放市場的同時,自身卻不斷為市場行為設置壁壘。這樣的保護主義傾向將最終給德國乃至歐洲的經濟帶來損害。聲明最後呼吁德國政府有關部門“在投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作出更多貢獻,而非反其道而行之”。

  本報記者獲悉,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的舉措在政府內部也引起了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此舉明顯帶有部門利益、特定黨派性質,有為明年大選張目之嫌。德國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堅持自由貿易和開放市場是德國的基本立場,不會改變。然而,在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抬頭的背景下,德國政府內部出現不合時宜的政策動向,無疑值得中德各界人士警惕。

【糾錯】 [責任編輯: 趙冰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771293407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