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慕尼黑槍擊案加劇德國社會不安

2016年07月24日 16:24:50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法蘭克福7月24日電(國際觀察)慕尼黑槍擊案加劇德國社會不安

  新華社記者沈忠浩 饒博

  德國副總理加布裏爾24日呼吁加強對槍支銷售的管控。兩天前,一名18歲男子在德國南部城市慕尼黑一家購物中心槍擊無辜民眾,造成9人遇害,槍手本人飲彈自盡。

  這是繼18日維爾茨堡火車襲擊案後,德國社會短短幾天內經歷的又一起惡性襲擊事件。盡管警方已將此案與恐怖主義和難民撇清關係,但這起槍擊事件還是令德國民眾的不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槍擊案定性無關“恐襲”

  慕尼黑槍擊案發生後,人們起初容易將其與同樣發生在巴伐利亞州的維爾茨堡火車襲擊案聯繫起來。後者已被確認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存在關聯。那名在火車上襲擊乘客的兇手被確認為一名17歲的阿富汗籍男性難民。

  在慕尼黑槍擊案中,槍手在一購物中心內向人群開火的現場視頻第一時間在互聯網上傳播,畫面十分恐怖。而襲擊發生後不久,“槍手不止一人”“多處發生槍擊”等不確切消息被媒體廣泛傳播。警方一度稱事件為“嚴重的恐怖活動危害”,慕尼黑市甚至進入緊急狀態。

  然而,警方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槍手僅一人,警方在對槍手住處的搜查中並未找到與“伊斯蘭國”有關的任何線索。據此,警方判定這是一起沒有政治動機的濫殺無辜事件,與恐怖襲擊無關。此外,這名18歲的襲擊者出生于慕尼黑,在當地長大。因此,槍擊事件也與難民無關。

  警方還表示,槍手可能對“濫殺無辜行為”感興趣,此前他曾在當地醫院就診,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安全感進一步下滑

  恐怖主義威脅和難民危機是當前歐盟面臨的兩大挑戰,作為歐盟領頭羊的德國顯然不可能置身事外。而恐怖主義與難民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是在德國社會引發爭論的一個問題。

  去年以來,在諸如科隆跨年夜性侵案等較大規模惡性襲擊事件中,德國政府一直努力撇清這些事件與“恐怖主義”或“難民”的關聯,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安撫社會情緒,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在難民政策上陷于被動。

  維爾茨堡火車襲擊案發生後,德國總理府部長阿爾特邁爾表示,德國政府將非常審慎地討論該事件可能導致的政治影響。

  相比之下,慕尼黑槍擊案由于不涉及恐怖主義和難民問題,讓德國政府背負的壓力相對小些,然而仍無法掩蓋德國治安每況愈下的事實,這必然使得民眾不安全感增強。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23日的講話中對人們感到不安表示理解,但她同時強調,德國高度專業的安保力量可以給人們提供安全感。

  事實上,日益復雜的外部環境,加上移民數量激增,已使德國安保力量顯得捉襟見肘。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移居德國的移民數量超過200萬人,比上一年增加近70萬人。

  德國社民黨聯邦議會黨團內政事務發言人利施卡在維爾茨堡火車襲擊案後表示,制定防范策略、大幅增加安保投入越來越重要。“德國安全機構的人員需要至少增加3000人。”

  安全矛盾亟待應對

  分析人士指出,德國社會安全感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結構性安全矛盾日益突出。雖然慕尼黑槍擊案不涉恐,但不斷加劇的恐怖主義威脅已經成為影響德國國內安全的一個結構性因素。

  作為北約成員國,德國正尋求擴大軍事影響力。德國國防部日前正式發布十年來首部國防白皮書,重新定義德國安全利益,強調德國未來將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在國際軍事事務中發揮更強領導作用,增加國防支出,並在北約框架下參與更多行動。

  有分析指出,在北約行動中增加“存在感”可能令德國引火燒身並成為恐怖勢力襲擊的重要目標。

  另一個結構性問題在于如何幫助難民融入德國社會,尤其是年輕難民。維爾茨堡火車襲擊案和慕尼黑槍擊案的襲擊者均為不到20歲的年輕人。年輕人具有易衝動、易被煽動、蠱惑等特點,這使得年輕難民的融入問題更加棘手。

  有德國媒體針對維爾茨堡火車襲擊案指出,一名17歲的難民在德國生活一年多時間,沒有融入德國社會卻被“伊斯蘭國”洗腦,這值得深思。

  隨著安全形勢趨于嚴峻,德國收緊難民政策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亞州州長澤霍費爾要求對難民加強管控,必須確保難民與“伊斯蘭國”之間沒有聯繫。這意味著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將在難民問題上面臨更多壓力。

【糾錯】 [責任編輯: 白羽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2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