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南海仲裁案破壞地區安全秩序和對話機制

2016年06月30日 07:26:16 來源: 人民日報

  自菲律賓2013年1月單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以來,中國政府已多次申明不接受、不參與的立場。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法專家學者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一致認為,仲裁案本身存在的諸多嚴重法理缺陷注定了其只會加劇南海問題的復雜性和難解度。這起仲裁案有損國際法的公平公正,破壞了地區安全秩序和對話機制,勢必嚴重威脅《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簡稱《公約》)的完整性和權威性。協商談判才是解決南海爭端的最佳途徑。

  仲裁庭漠視“法庭之友”意見書不合常理

  香港獨立非營利法律團體亞太國際法學院6月28日表示,自6月初向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遞交質疑南海仲裁案的“法庭之友”意見書後,一直沒有得到任何回復。國內外法律專家對仲裁庭遲遲不予以回復表示關切。

  亞太國際法學院主席、香港資深大律師馮華健日前對媒體表示,向仲裁庭遞交“法庭之友”意見書之後,對方並沒有給予任何回復。作為國際法框架下的司法機構,有義務對第三方獨立法律意見作出回復。而本案仲裁庭對獨立第三方法律意見如此漠視是極不正常的。

  亞太國際法學院6月6日向仲裁庭提交“法庭之友”意見書,質疑該庭對菲律賓提出南海仲裁案的管轄權。參與聯署這份意見書的包括來自香港、澳大利亞的多名律師和國際法專家,意見書引用多個國際案例,從仲裁庭管轄權和該案的可訴性兩個方面,全面質疑菲律賓單方面提出仲裁以及仲裁庭受理該案的法理基礎。

  意見書的聯名簽署人之一、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法學院教授娜塔莉·克萊因29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公約》,仲裁庭對菲律賓提交的南海仲裁案沒有管轄權,因為《公約》並沒有賦予仲裁庭解決任何涉及主權糾紛的權利,也沒有賦予仲裁庭解決邊界爭端或決定一個國家劃定海洋邊界的權利。

  中菲在南海有關爭議的核心是島礁主權歸屬和海域劃界問題。島礁主權歸屬是領土主權問題,國家的領土主權是確定海洋權利的基礎。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密晨曦也對本報記者表示,菲律賓在南海仲裁中的訴求與島礁歸屬和海域劃界問題是剝離不開的。菲律賓關于南海斷續線的仲裁訴求並非針對中菲在南海的實質爭議,而是通過粉飾、拆解和主觀臆測提出的假命題,這些訴求避開了中菲在南海相關爭議的核心問題,掩蓋了歷史、事實以及中菲在南海的爭議全貌,旨在利用《公約》否定中國在南海斷續線內歷史上既已存在的各項權利的合法性。

  克萊因指出,考慮到南海問題的歷史性和復雜性,仲裁庭也不應該行使這樣的管轄權。南海爭議應該是通過協商談判的方式來處理,不應採取仲裁的方式解決。

  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院長傅崐成則對本報記者表示,仲裁庭應對意見書進行參考,意見書對仲裁庭的管轄權和對事實認定有疏忽之處都做出了提醒。他指出,此前海南相關協會和臺灣團體提交的“法庭之友”意見書都非常有價值,尤其是臺灣團體的意見書提交了確認太平島是島嶼的勘察報告。

  “意見書要求仲裁庭聽取口頭辯論,但是至今仲裁庭沒有給予任何回復,”克萊因説,“提交意見書的目的是為了指明仲裁本身存在的問題,我們希望在仲裁庭做出最後的裁決之前,能夠對意見書的內容進行必要的考慮。”

  中國政府在南海的權益主張符合國際法

  耶魯大學法學院波特·斯圖爾特憲法學教授、中國法學中心主任葛維寶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發表文章,闡釋了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南海問題的局限性。一方面,所有各方都承認,仲裁庭在任何涉及主權的問題上沒有管轄權;另一方面,所有各方都承認,中國先前依據《公約》第298條做出的排除性聲明合法有效,中國已將涉及海域劃界、歷史性海灣或所有權等方面的爭端排除在《公約》強制爭端解決程式之外。中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等約30個《公約》締約國作出的各種排除性聲明不是《公約》可有可無的附屬物,而是《公約》解釋和適用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仲裁庭罔顧是非,不顧中菲南海爭議的本質是領土主權和海洋劃界問題這一鐵一般事實,強推仲裁程式,實質性違反了《公約》賦予締約國行使選擇權排除特定類型爭端的權利。

  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前駐德國大使哈桑·賈韋德認為,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中國政府在南海的權益主張符合國際法。主權問題不能由仲裁來解決,更何況,國家同意對強制性仲裁來説必不可少,《公約》的強制性仲裁及其他強制程式均應嚴格建立在國家同意基礎上。

  賈韋德強調,所謂南海問題,本來只是中國同幾個南海周邊國家間的問題。中方從來不讚成把這一問題國際化。南海雖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中國和有關國家始終保持對話溝通,在沒有外部勢力幹預和介入的情況下,很好地維護了南海的總體和平穩定。中方明確提出了處理南海問題的“雙軌”思路,即有關爭議由直接有關的主權國家談判協商解決,南海的和平穩定由中國和東盟國家共同維護。這一思路完全符合國際法和國際實踐鼓勵的方向。相反,仲裁庭的做法令人難以理解。仲裁庭一意孤行地受理菲律賓單方面訴求,絲毫沒有顧及《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簡稱《宣言》)等已經建立的國際法規則,絲毫沒有顧及正在發揮作用的對話機制、平臺與框架。仲裁庭把《公約》強制淩駕于受國際法保護的既有和平對話方塊架之上,構成了對國際法的傷害以及對地區和平對話機制的損害,這是擴權、濫權。

  任何裁決都不能以破壞既有和平對話方塊架為代價

  任何國際司法案例,最終目的都是用和平方式解決分歧與矛盾、推動和平與發展。任何裁決都不能以破壞既有和平對話方塊架為代價,也不能給地區局勢制造更多混亂與危機。《公約》第十五部分第280條明文限定,“本公約任何規定均不損害任何締約國于任何時候協議用自行選擇的任何和平方法解決它們之間有關本公約的解釋或適用的爭端的權利。”但現實是,仲裁案使南海局勢更加復雜,外部勢力頻繁介入,海上安全緊張加劇,周邊國家分歧趨多,地區民生受到波及。這是試圖濫用某一部公約規則解決復雜歷史和政治爭議。

  埃及前駐華大使、全球戰略研究專家努阿曼·傑拉勒認為,中國是最早對南海諸島進行命名並實施行政管轄和開發利用的國家,這個歷史事實非常明確,菲律賓單方面通過國際仲裁解決主權爭議,缺乏歷史事實、有關國際法和其他合理依據的支援。中國不接受菲律賓單方面提起的強制仲裁是合理的,因為之前雙方已經就如何解決爭議進行了約定,即通過談判,以和平、負責任的方式解決問題。《公約》規定,有關主權領土爭端的和平解決方式都應遵從有關國家之前的約定,包括條約、協議以及是否接受第三方仲裁的意願等等,中菲已經簽訂條約同意通過協商和談判解決問題,所以雙方都應當遵循這條原則。中國同東盟國家在2002年共同簽署《宣言》,其中明確了有關國家需通過“友好磋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領土和管轄權爭議”。菲律賓的做法違背了它在簽署宣言時做出的國際承諾。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中心主任胡裏奧·裏奧斯對本報記者表示,司法和仲裁只是法治的一部分,司法和仲裁本身必須合法,裁決才能被執行。中國已于2006年根據《公約》第298條作出聲明,明確將“關于劃定海洋邊界的爭端”排除適用包括仲裁在內的強制程式,中國有權不接受仲裁。因此,無論仲裁結果如何,其法律價值和實際意義都是零。

  裏奧斯認為,仲裁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有可能加劇該地區的緊張局勢。只有雙邊談判協商才能尋求真正解決爭端的方案。我們鼓勵菲律賓與中國通過談判和平解決爭議。

  墨西哥大都會自治大學中國之家主任海因茨·迪特瑞奇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南海問題應當由身處這一地區的直接當事方協商解決,而非通過其他途徑。中國與菲律賓是鄰邦,為了區域內的和諧穩定與發展,顯然,鄰邦之間的對話與協商會比其他手段更為高效。

  迪特瑞奇表示,南海問題不需要亞洲以外的第三方勢力的幹預,因為這不僅不會有助于問題的解決,還會導致不必要的對抗。菲律賓企圖尋求其他途徑來解決南海問題顯然有自己的小算盤,而非真正想與當事方一道解決這一問題。美國等外部力量攪局南海局勢,“只會導致局勢復雜化”。他説,對在這一地區擁有利益的國家而言,緊張態勢加劇和可能爆發的衝突不會讓任何國家受益。在東亞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實行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情況下,各國需要的不是“緊張局勢和衝突”,而是“更好的合作和融合”。

  (本報北京、堪培拉、華盛頓、伊斯蘭堡、開羅、馬德裏、墨西哥城6月29日電 記者胡澤曦、白陽、李鋒、高石、徐偉、韓曉明、王迪、王驍波)

【糾錯】 [責任編輯: 余申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9943129102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