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王健:沉浸中華文化一輩子的洋人

2016年03月23日 11:27:06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溫哥華3月22日電  通訊:王健:沉浸中華文化一輩子的洋人

  新華社記者江亞平

  在加拿大溫哥華華人圈裏,大概沒有幾個人不知道王健的。他經常出席各種華人社團活動,參加各種文化藝術交流,甚至主持一些文藝節目和電臺節目。總之,他露臉的頻率很高。而他這張臉,卻是一張洋人的臉。

  王健原名簡·沃爾斯。他除了臉是“外國的”,可以説其他從各方面看都是“中國的”。能説一口純正京腔,喜歡讀中國古典文學,起居飲食也與中國人無異,還能打一手漂亮快板,用中文説相聲。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剛出版了他的新著《跨文化視角下的北美與中華文化》。

  當我如約來到王健家進行採訪時,他剛和夫人李盈參加完一場華人文學社團活動。看得出,今年76歲的他還處于“退而不休”狀態,依然在為促進加中兩國文化交流作貢獻。

  王健1940年出生在美國,在印第安納大學完成從本科到博士的全部課程。他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對東方文化感興趣,覺得亞洲很古老神秘,並很快就愛上了中華文化。王健的博士專業專攻中國文學發展史,而他的導師就是中國著名文人柳亞子先生的兒子柳無忌。

  王健在印第安納大學開始教學生涯後不久,位于溫哥華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係主任找到他,問他願不願來溫哥華教書。1970年4月,當王健來溫哥華應聘時,看到大學校園美麗如畫、充滿詩意,當場就決定把家安在這裏,從此成了一名加拿大人。

  王健的教學水準是如此之高,學術成果是如此之豐,短短幾年,他就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拿到終身教授席位。1978年,位于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大學邀請他去創辦亞太研究係並當係主任,喜歡挑戰的他欣然前往,很快就把維多利亞大學的亞洲語言文學研究搞得紅紅火火。

  當他熱情高漲地沉浸在中國語言文學的研究和教學中時,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一個小小的變化。1981年底的一天,他在辦公室裏接到從首都渥太華外交部打來的一個電話,問他是否有興趣作為文化參贊到加拿大駐華大使館工作兩年?一生都研究中文、熱愛中華文化的王健怎麼會拒絕這樣一個去中國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機會呢?

  王健告訴記者,他在北京的那兩年非常忙碌,收獲巨大。除了新疆和西藏沒去,其他省市他都去過。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經濟和交通尚不發達,中加文化藝術和教育方面的交流才剛起步,王健已深入甘肅和貴州等偏遠省份訪問。他還利用業余時間拜北京市曲藝團的梁厚民為師,學習快板和曲藝,並請中央音樂學院老師來教授古琴和洞簫,就是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來深化自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

  從北京回到溫哥華後,他先是在亞太基金會擔任常務副會長,隨後接受西蒙菲沙大學邀請,創辦亞洲研究中心以及“林思齊國際交流中心”,為加拿大人了解中華文化、促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做了大量工作,成績斐然。

  除教書育人外,他和夫人李盈還從事研究翻譯工作,先後出版近10本專著,尤其是把中國的詩歌、寓言和民間傳説譯成英文在西方出版,對傳播中華文化作出了寶貴貢獻。溫哥華主流報紙《太陽報》曾評論説,王健在教育方面培養了許多下一代中華文化名家,“對現在漢語越來越重要的國際社會來説,王健教授是一位先驅,在東西方之間建立了無數橋梁”。令王健頗為自豪的是,他是唯一一個曾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維多利亞大學和西蒙菲沙大學3所高校都獲得過終身教授席位的教育家。

  王健2006年從西蒙菲沙大學退休後,依然經常去中國訪問,關心中國發展,並對中國的進步讚不絕口。當記者詢問他如何看待西方對中國存在誤解和偏見時,這個慈祥又溫和的老人哈哈一笑説,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擔心和誤解是必然的,但卻是不必要的。

  “歐美等西方國家一直希望中國融入國際社會,開放市場,走自由經濟道路,增加出口和改善人民生活,這些年中國政府不正是這樣做的嗎?現在中國發展了,繁榮了,西方有些人就不自在了,覺得不能適應中國的強大,好像中國人就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可是不要忘記,中國在過去2000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過多次繁榮,譬如唐宋元明清,哪個朝代不是世界上的一流大國?現在的中國只是在恢復過去已有的輝煌而已。而且中國的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增長和繁榮也有目共睹,”王健不假思索地説。

  王健癡迷中華文化,可以説把一生都奉獻給了中華文化的研究和傳播,並樂此不疲。他説,加拿大是具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僅溫哥華華僑華人就有40多萬,這為他發揮專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

  “中華文化是如此的燦爛輝煌和博大精深,我就是窮盡一生也學不完。所以我要按照中國古代聖人説的那樣去做,‘活到老,學到老’,”王健最後誠懇又幽默地説。

【糾錯】 [責任編輯: 白羽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841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