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留美求職沒有浪漫主義

2016年03月22日 07:11:08 來源: 中國青年報

  漫畫:徐簡

  對2016屆畢業生來説,“就業季”已到了最關鍵時刻。你簽約了嗎?打算到什麼單位?手頭有幾個OFFER?這幾個問題,是這幾天畢業生群體中最常出現的。自從大學畢業生就業雙向選擇,國家不再包分配工作以後,“就業難”的説法就不停出現在媒體報道中。其實,“就業難”不光光是能否找到工作的問題,還牽涉到就業過程中的機會不公、對個人身份的歧視、用人單位的需求與畢業生條件不一致等等因素。

  首先給浪漫主義潑瓢冷水。總體來説,國內本科畢業生就業的“黃金定律”,在美國同樣適用:容易找到工作甚至“好”工作的是名校理工生,相反,普通院校人文類的本科生在美國最難找到工作。美國大學文科教授年薪普遍低于理工科教授是不爭的事實。這種中美本科畢業生就業的無差別感,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名校”在美國同樣是資本。我在全美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近5年,常看到世界500強公司來搶工程學院的畢業生,從沒聽説從這裏畢業的中國留學生找不到工作。他們除了學習,基本不愁什麼。我的外甥從這裏的電腦係畢業,上學時暑假去亞馬遜打工兩個月,就可以掙回下個學期的全部生活費。他畢業前半年沒有主動申請工作,就拿到了雅虎和微軟的兩份工作合同,起薪和我們傳媒學院主持研究生工作的老教授持平。

  留美就業的最大傳説就是中國留學生因為英語不好,被“歧視”,難找工作。但是,這不是歧視,是公平。説俏皮話,罵街,留學生恐怕連美國文盲都比不過。不過就業市場不看重這些,看重的是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貫穿于美國本科教育的始終,不分本土還是留學生,不分種族性別,不分文理和專業,是美國高等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寫作是美國本科生的必修課,奇怪的是,沒有一門課程的名稱裏有“寫作”。本科生的寫作必修課(有時也叫強化寫作課)設定在相關人文或社科院係的專業課中。我在這裏教過傳媒專業本科的“傳媒學概論”一課,這門課被學校設定為“寫作必修課”,也就是説只要學生修過這門課,就完成了寫作必修課要求。來聽這門課的有工程院、商學院以及其他院係的學生,各個年級的都有。類似的寫作強化課程,其他文科院係也提供。

  美國大學安排寫作課的邏輯是:要求學生用寫作解決專業問題。拿我教的課來説,寫作的目的是從專業角度批判分析當代傳媒中的現象或問題。我帶過的班上曾經有一名中國留學生,他的寫作遠超美國人,期末拿到少有的A+。一句話,美國本科的寫作與風花雪月無關,是技術活兒,貫穿整個大學教育。對任何留學生來説,經過四年訓練,這種美國大學最基本的技術都不過關還能找到工作,那才是最大的就業不公。

  同樣道理,美國日常工作要求的英語交流都很簡單,留學四年後理應平趟,若還説找工作被語言歧視,或許因為説這種話的人實在太會享受生活了。國內好多媒體最近一直糾纏美國一兩所名校招生中對亞裔生源的歧視,這跟普通中國留學生沒有多大關係。留學生只有一個標簽就是“國際學生”,申請學校、找工作到將來的升遷中遭遇所有歧視主要來自這個標簽,而不是“中國人”或“亞裔”。

  對多數留美博士研究生來説,未來只有科研一條路,他們整體學術競爭力強,比五花八門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相對容易找到工作。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在美國尋求教職工作的規則“簡單粗暴”:無論文科理科,發表的學術文章和學校專業排名是兩個硬指標,其他關係不大。換句話説,對照這兩個硬體,留學生的未來自己掰掰手指就能預測到。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大學的博士生學習時間長,不強迫要求在校期間發表學術文章的邏輯所在:在校時間長,發表論文機會多,不發論文就畢業即失業。“名校”排在發表論文和專業排名的後面,如果前兩項不行,“名校”只能成為找工作中拖累的尾巴。

  美國大學畢業生就業不是沒有歧視,但主要是性別、種族等社會框架內的歧視。新媒體平臺支援下的留學中介會不斷灌輸一些實用主義,我的經驗是看看算了,別太當真,人家是在經營一門生意,不是設計你的留美未來。我對“留美黨”的建議是:當浪漫主義和實用主義不能兼得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下“革命的浪漫主義”,想好就去做。如果連想帶做之後仍有閒暇,再來一杯情懷。(林春峰)

【糾錯】 [責任編輯: 雷東瑞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75128820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