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中國實習生講述美國預選咋回事兒

2016年02月10日 14:16:13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2月10日電 轉眼間,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第二場預選已在新罕布什爾州落下帷幕,北大學生莫語霏還沒有從一週前在艾奧瓦州舉行的首場預選中回過神來。

  在2月1日舉行的艾奧瓦預選前兩星期左右,莫語霏和國內30多名大學生、高中生,作為“總統青年領袖計劃”的實習生,分批飛抵美國大選首場預選舉行地艾奧瓦,進入各競選人陣營擔任志願者工作。

  新華國際連線包括莫語霏在內的志願者及“總統青年領袖計劃”發起人、艾奧瓦州華人協會執行主席、美國無國界教育組織負責人燕曉哲,請他們講述自己親歷的“風向標”州預選。

  中國志願者合影。

  【美國大選來了中國人】

  1月26日,深冬的艾奧瓦冰天雪地,莫語霏揣着地址清單和宣傳資料,走在希拉裏·克林頓在艾奧瓦州首府得梅因競選辦公室附近的麥迪遜大街上。這是她實習的第五天,當天的工作是在麥迪遜大街附近做上門調查,爭取在預選前拉到更多選票。除了上門調查,志願者的工作還包括電話訪問、戶外宣傳、寫感謝信以及製作海報等。他們實習的辦公室不固定,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競選人團隊。

  莫語霏與競選辦公室人員午餐。

  “那天,競選團隊的志願者一共分成了3組,每組負責調查30多家,我這個組一共花了3、4個小時才完成任務,調查本身花不了多長時間,但有差不多一半住戶沒人在家,有時候我們還會迷路,找不到單子上的地址,”這名北大國際政治專業的大一學生説。

  “您好,請問您支持希拉裏嗎?支持?那麼您願意來她的競選團隊當志願者嗎?”一趟下來,差不多有一兩人同意。如果對方説不支持,莫語霏會將寫在卡片上的希拉裏政績和競選主張念給對方聽,爭取能改變對方的想法。

  除做義工外,他們更重要的實習內容是觀摩競選人舉行的活動,包括造勢大會(rally)、市民大會(townhall)和居民晚會(houseparty)。

  “實習生活很忙碌,早上8點起床,吃完早點後坐車去聽3、4場競選人演講,見縫插針地再去一兩個競選團隊裏幹活兒。每天都要忙到很晚,覺都睡不夠,通常要在往返的車上補覺,”莫語霏説。

  實習期間的一天清晨,黃凱欣向居民信箱裏投放宣傳材料。

  黃凱欣是另一名志願者,同樣來自北大,是新聞傳播學院的大一學生。在她看來,競選辦公室的活兒雖然偶爾也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但更多的是驚喜與挑戰,而且由於語言文化差異,外國志願者要做好並不容易,這需要較好的溝通能力,還需要惡補美國大選背景知識。

  美國大選來了中國人,這個現象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美國媒體也有報道。莫語霏説,報名參加這個項目是因為自己學的就是國際政治,因此希望能近距離了解一下美國總統選舉。

  作為項目創始人,燕曉哲的考慮更深一些。他説,中國學生來美國總統競選人辦公室當志願者,能觀察到美國的政治體制、社會形態、運行規則等,而他們與競選人幕僚、助理的交往,也是對方了解中國的渠道。當志願者告訴競選人的幕僚、助理和其他義工自己是中國人後,競選人往往就會知道活動現場有中國聽眾,在演講中慣用的對中國的抨擊會減少一些,力度會下降一些,而競選人的話對美國民眾是有影響力的。這種人與人的交往,能促使中美之間增進了解,拉近雙方的關係,同時在提升華人群體形象上的效果事半功倍,時間久了就能影響到兩黨競選團隊對華人群體的看法。

  在美國大選中,一些競選人為迎合部分選民,往往會在工作機會、製造業等話題上拿中國“説事”,博取眼球。這一做法歷來受到批評。

  除此之外,燕曉哲認為,美國大選是這個商業社會廣告推銷、市場推廣、形象包裝的“集大成者”,學生們在這個環境實習,無論將來從事哪種工作,都是一個難得的鍛煉。就拿競選活動的代表——競選人為例,他們在&上,就向包括實習生在內的“觀眾”展現了多方面的才能,包括溝通能力、説服能力、組織能力、營銷能力、演講能力、辯論能力和應變能力。

  他拿應變能力舉例:在一次快速問答中,桑德斯被問“最討厭哪個城市”,他迅速回答是華盛頓,這與他一貫“反建制”立場相符,也深投選民所好;希拉裏被要求講述一次讓她體會到白人優越感的經歷,她思考了兩秒鐘,然後談起了年少時在拉美裔家庭義務看孩子的事兒。“當看到家長在辛苦一天后回家與孩子相擁,我深深地為其親情所感動,同時也感嘆大多數白人生活優越、不必如此艱辛。”她的回答一石三鳥,既拉攏了少數族裔,又流露了同情心,還扯上了做義工的經歷。

  【金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

  艾奧瓦一直被喻為美國大選的“風向標”州,這裡的預選結果對在其之後舉行預選的州有重大提示作用,自然深得各競選人看重。用燕曉哲的話來説,美國其他州的預選只有一個星期的“熱鬧”,而艾奧瓦在總統選舉兩年前的國會中期選舉之後就進入“預選時間”。這種政治長跑,離不開雄厚的財力。

  從2015年春天起,各競選人的陣營就紛紛開始在艾奧瓦州活動,以至於搞選舉在艾奧瓦州衍生成了一种經濟。燕曉哲説,歷次預選,競選活動帶動了包括吃、住、行的旅游業,還推動了就業——建競選辦公室需要雇人,包括年薪數十萬美元的競選經理和下屬的高級顧問們。但競選經濟的最大“帶動項”是廣告業,賺競選人錢最多的是廣告商,只有資金雄厚的競選人才買得起報紙、電視、公告牌之類的廣告資源。

  莫語霏在艾奧瓦看到了競選人鋪天蓋地的廣告,但據她回憶,在馬路邊豎起大型廣告的只有財力雄厚的希拉裏和特朗普等人。黃凱欣的印象與莫語霏類似,在街區裏和馬路邊看到的大型廣告屬特朗普最多,偶爾看見過本·卡森的。

  實習生的見聞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競選人的荷包實力。據各競選陣營向聯邦選舉委員會報備的數據,2015年2至4季度,希拉裏在兩黨吸金榜上一直是狀元,在第4季度籌集3700萬美元;由於民主黨競選人少,桑德斯各季度湊款均高於共和黨首位,在第4季度籌款3300萬美元;共和黨這邊,位列前三的總少不了克魯茲和本·卡森,反倒是在媒體報道中風頭最勁的特朗普吸金能力平平,但他本人卻是億萬富翁。

  黃凱欣在為本·卡森的競選團隊給選民寫訪信。

  荷包有無實力,不僅關乎能買下多少廣告位置,也關乎競選團隊能雇到多少有經驗、有能力的工作人員。據黃凱欣觀察,“希拉裏辦公室的組織是最好的,工作人員之間都心平氣和,給我們安排工作也非常有條理;克魯茲的辦公室是我見過最大的,整個大房間設了一排排的電話,所有人都在打電話;而像桑托勒姆的辦公室,最後已經感覺不行了,組織特別混亂,人也特別少。”

  在2012年贏得艾奧瓦預選的共和黨人裏克·桑托勒姆本次再度參選,但人氣大不如前,競選經費捉襟見肘。四年前,同樣籌款困難的桑托勒姆有“金主”相助:投資家福斯特·弗裏斯向桑托勒姆的外圍組織慷慨解囊數百萬美元,在競選陣營無錢投放廣告的情況下投放支持桑托勒姆的廣告,硬撐起了桑托勒姆的總統夢想,使得原本籍籍無名的桑托勒姆能與最終贏得共和黨預選的羅姆尼相爭數月。但這次,失去了弗裏斯支持的桑托勒姆在艾奧瓦預選中得票率僅為1%,於本月3日退出總統選舉,轉而支持馬爾科·魯比奧。

  與桑托勒姆類似,籌款困難的共和黨參議員蘭德·保羅在艾奧瓦也表現不佳,僅列黨內第五,沒能重現其父羅恩·保羅在2012年的搶眼表現。他也在3日宣布退出。

  莫語霏談起保羅在預選失利後宣布退選時説:“他的演講宣傳場次很少,希拉裏和特朗普的演講次數遠遠超過他,見到的T-shirt等宣傳品上也少有他的標誌。”

  【有錢也不能任性】

  競選人在艾奧瓦都特別舍得花錢,而且花錢越早效果越好。據各陣營去年申報給聯邦政府的數據,截至去年9月,在艾奧瓦“散財”最多是克魯茲,花了121.7萬美元,他後來贏得了共和黨的預選。希拉裏則在此花費了81.4萬美元,最終贏得民主黨方面的競爭。其他人按金額排序是:桑德斯(58.4萬美元),蘭德·保羅(48.7萬美元),本·卡森(23.0萬美元),魯比奧(15.0萬)。

  傑布·布什競選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向志願者介紹情況。

  這是半年前的數據,隨着預選啟動,各競選陣營及相關外圍組織花費暴增,這一排名變動也相當劇烈。儘管各陣營披露的花費總數有一定滯後性,但美國媒體對廣告投放花費的統計卻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各陣營的花費情況。有趣的是,在艾奧瓦,花錢最多的並非最終贏得預選的克魯茲或希拉裏,而是在共和黨預選中僅獲2.8%選票的傑布·布什。傑布陣營和支持他的外圍組織一共在艾奧瓦投放了價值1410萬美元的廣告,平均下來,他為獲得的每張選票付出了2800美元的廣告費,創了歷史紀錄,是克魯茲的18倍。

  這一現實説明,在美國大選中,沒有錢萬萬不能,但怎麼花錢也是很有學問的。

  燕曉哲説,競選人的錢需要花在刀刃上,因此需要招募義工。他援引《時代》雜誌的報道説,克魯茲在全美有1.2萬名志願者,估計在艾奧瓦有500多名。克魯茲也是唯一一位租下兩棟學生公寓給志願者住的競選人。燕曉哲觀察到,傑布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在艾奧瓦住的都是喜來登酒店,花費自然遠超其他競選人。

  此外,一些競選人的做派也對他們的選情造成了負面影響。莫語霏説,特朗普、希拉裏以及本·卡森在搞活動時都是得到“總統級”保護,他們的演講&上都設有圍欄,而且進入他們的會場需要排隊等上一兩小時,場地還分主會場和分會場。

  美國民眾在冰天雪地裏排隊,等候進入特朗普活動會場。

  據她回憶,“特朗普有一次在演講中被觀眾扔土豆或西紅柿,然後會場再也不允許攜帶這類東西……臨近預選,有消息稱,他的團隊‘不允許’媒體刊登不利於他的新聞,這一消息對他造成了負面影響。”這一説法得到了前往艾奧瓦報道預選的媒體記者證實,有記者包裏帶着充饑的蘋果就被沒收。

  與此類似,希拉裏也面臨過類似的困擾。有別於許多其他競選人,希拉裏一般不大肆宣揚自己舉辦居民晚會的地點,如此“傲嬌”使她受到輿論批評。“傲嬌”的希拉裏莫語霏也遭遇過。她曾在競選辦公室向希拉裏索要簽名,卻被後者拒絕。後來莫語霏了解到,希拉裏似乎只在自己的照片和傳記上簽名。

  【低得可憐的投票率和政治“老油子”?】

  雖然競選人在艾奧瓦撒下重金,耗的時間也最久,但“風向標”州的選民卻不那麼“給面兒”。他們享受着“競選經濟”的福利,逛着“政治社區廟會”,卻在預選時不願出門投票。僅有300萬人口的艾奧瓦州,對全美而言,究竟有多少代表性?這裡的選民是否已經被慣成了“政治油子”?這種“吐槽”歷年都有。

  據《赫芬頓郵報》報道,2月1日晚,共有186874 共和黨選民和171109民主黨選民參加了預選投票,在艾奧瓦州的合法選民中僅佔15.7%,比起美國總統大選50%以上的投票率,都算是低得可憐。

  這也許與當天的寒冷天氣有關係。燕曉哲説,曾當過電視主播的共和黨人赫卡比臨近投票時發揮老本行向選民喊話:如果你們選我的話,那就冒着嚴寒來投票吧;如果你們不選我的話,天兒實在太冷,還是待在家裏吧。

  在赫卡比的競選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站在一幅宣傳海報前。

  實際上,艾奧瓦選民不熱心,在志願者的前期調查中就已見端倪。莫語霏在為蘭德·保羅做電話訪問時,“許多時候都是剛自報完家門,對方就挂斷了,要不就是壓根就沒人接,這樣的比例能佔到60%至70%。”而在接受訪問的人中,有一半&&預選當晚不會去投票,理由是天氣寒冷、要上班、要接送孩子、要看房子等等。

  希拉裏雖然人氣旺,黃凱欣在她的競選辦公室做電話訪問時,也遭遇了很多失敗,以至於她最終遇到一個選民&&既會投票支持希拉裏,還願意來辦公室做義工時,自己也跟着激動了半天。

  在志願者們的回憶裏,鮮有居民在房屋外插上支持某競選人的標誌,莫語霏説她十幾天也就看到過兩、三家這樣做。

  艾奧瓦州選民為何如此“清高”?燕曉哲認為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預選投票在時間上的要求確實“苛刻”,與大選投票的“朝九晚九”不同,預選投票從晚上7點開始,參與選民原則上需要在投票點堅持兩小時;第二,預選是黨內選舉,許多民主黨或共和黨選民對自己黨內選誰並不那麼看重,而對兩黨候選人對決的大選投票更積極。

  來看看投票人數刷新歷史最高紀錄的共和黨吧。1日晚,18萬多共和黨選民參與投票,取得第一名的克魯茲的得票率是28%。如此算來,克魯茲也就獲得了近4.8萬張選票就贏得了預選,這對於有230萬合法選民的艾奧瓦是不是比例太小?在艾奧瓦一些農村選區,出現過只有一個人投票的情況,更有過被稱作“幽靈選區”的奇聞,即整場預選無人光臨,只有工作人員百無聊賴癡心等待。

  魯比奧演講現場。他在共和黨艾奧瓦州預選中排名第三。

  艾奧瓦虐預選千百遍,預選為何還待艾奧瓦如初戀?早些年還有過不少州希望將自己的預選日期提前,以分噬艾奧瓦在預選階段的政治影響力,最終在兩黨全國委員會的彈壓下無果而終,艾奧瓦的“初戀”地位仍無可撼動。對艾奧瓦這些見了候選人毫不激動的“老油子”選民,兩黨為何不煩?

  對此,燕曉哲認為,雖然艾奧瓦投票人數不多,但“在艾奧瓦,支持保守派的人和支持自由派的人可以説是旗鼓相當,因此它的選舉總是充滿懸念,十分好看”,這種保守派、自由派各半的格局,對全美而言,的確有一定的“風向標”意義。

  另外,艾奧瓦州人口少、電視市場也不大。若是首場預選放到佛羅裏達那種有多個成熟城市群的地方,競選花費可能會高得讓人無法接受。(記者徐曉蕾、朱瑞卿、金悅磊,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編輯王豐豐,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小雨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06128712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