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體看閱兵:中國向世界展示自信強大和平
關鍵詞:和平
德國多家媒體關注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慶典活動。《明鏡周刊》、《法蘭克福匯報》、《焦點周刊》、《南德意志報》、《時代周刊》等多家德國知名媒體對習近平總書記在勝利日閱兵上發表的講話進行了報道。報道稱:在抗日戰勝勝利70周年之際,中國舉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閱兵活動。30余位外國領導人出席了紀念活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世界宣布將裁軍30萬並強調:中國熱愛和平,永不稱霸,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今日俄羅斯” 國際通訊社寫道,習近平在講話中宣布,中國將裁軍30萬。文章援引習近平的講話稱,“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將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俄羅斯媒體還從閱兵式安排的細節捕捉到到中俄兩國不一般的密切關係。俄羅斯獨立電視台寫道,在中國規模空前的閱兵式上,普京被視為貴賓。在今天的迎賓過程中,普京是最後一位出現的外國領導人。俄羅斯總統與習近平夫婦握手,此後多國領導人共同登上天安門城樓,普京不時與習近平交談。報道中還注意到一個細節:與俄羅斯閱兵式由國防部長檢閱部隊有所不同,中國的閱兵式上是由國家元首親自檢閱部隊。
俄羅斯衛星網採訪美國前駐華大使傅立民&&,中國此次舉辦的閱兵式向國際社會展示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這是近2個世紀以來從沒出現過的事情。“許多武器裝備都是全新的,並且都將列裝部隊。中國的軍事現代化進程已經確保它再也不會像過去一樣任外國勢力欺辱。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無數的中國百姓因外國入侵而生靈涂炭。僅日本的侵略戰爭就造成了2000萬民眾的死亡。這使得中國已經形成一種民意上的共識,那就是一定要確保國家的強大統一。”傅立民&&,這次閱兵“並不是針對鄰國或地區的威脅”,並不意味着中國正在採取一種更具進攻性的對外戰略。
澳大利亞前新南威爾士州薩瑟蘭市政府工作人員帕特裏克·瑞德看完閱兵儀式後&&,本次閱兵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強大的國防實力。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顯現了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與其他國和平相處的大國風範。相比三四十年前,現在的中國進步十分顯著,是一個強大的民族,未來將成為領先世界的國家。
南非媒體《新聞24》3日報道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中&&,中國將從其230萬軍隊中裁撤30萬人,並加大在技術研發和人員待遇方面的投入。評論説,習近平&&了中國軍隊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護中國和維護世界和平。儘管中國軍隊數量龐大,但是自1979年中越戰爭之後,中國就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除了參與聯合國的維和任務和亞丁灣打擊海盜。
南非主流媒體《ENCA》發表評論稱,中國傾注了大量的精力發展軍事現代化,特別是海軍走向“深藍”的目標極大地提升了中國海軍的防禦能力,從而更好地保護中國的海外利益。
關鍵詞:自信
西班牙《世界報》稱,9月3日的閱兵是中國重申其“大國地位的一刻”。中國將甩掉“歷史屈辱帶來的受害者心態”,強化國家自尊意識,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自信。閱兵式將成為展示中國軍隊進步的一道窗口。
伊斯蘭通訊社9月1日評論文章指出,中國通過此次閱兵活動向國民及下一代傳達一個信念:苦難被侵略的日子已經成為過去,中國已經煥然一新,不會再受欺凌。
《日本時報》文章稱,中國在閱兵式上展示大量高新武器裝備體現了中國對於軍事力量日益增強的信心。中國近年來不斷加大對於國産武器研發的投資,此次閱兵式上展示的彈道導彈、常規導彈、核導彈、新式坦克、導彈發射器、殲-15戰機等全部都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
英國BBC文章稱,中國這次閱兵首次邀請外國軍隊參加,充分體現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國際性,體現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同時,中國也借閱兵展示在地區事務中更自信的立場。
《華爾街日報》稱此次有來自俄羅斯、埃及、古巴等17個國家近1000名外國士兵參加閱兵式,另有30位外國元首出席儀式。文章&&,從中國公布的閱兵式嘉賓名單中,可以看出中國在全球範圍內日益上升的影響力。
美國《僑報》當地時間1日刊發題為《十四年血淚史,贏來醒獅萬世名》社論&&,歷史不容遺忘,只有真正地以史為鑒,才能共同面向未來。這才是中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初衷。如果不深刻了解中國的反侵略歷史,就難以理解中國全民對於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情感。70年前,飽受欺辱的中華民族經過艱苦卓絕的抗爭,無數英勇軍民身先士卒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澳門日報2日社論指出,與台灣同胞在抗日戰爭中付出的滿腔熱血和力量是分不開的。所以面對這一段反日本殖民侵略、反法西斯的抗爭史,台灣和大陸民眾不謀而合增強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兩岸一致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和歷史認同,潛移默化增強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值得兩岸珍惜。
香港明報2日文章&&,大閱兵的確能夠令國民自豪感增強,以及外人真實感受到中國的強大。而中國的對外形象一旦得到提升,其他國家自然會更加認真地考慮中國利益,其正面作用不應被忽視。
台灣《中國時報》3日評論稱,這場戰爭叫作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大陸紀念中國人民的抗戰實在是天經地義。(常紅 崔廣琪 張麗鷗 張志達 劉旭霞 陳穎 楊牧 徐鶴 曾書柔 馬曉春 張潔嫻 鄧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