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獨居老人日增考驗中國養老體系
英國《經濟學家》周刊8月29日發表題為“親人和我”的文章,文章稱,現年71歲的劉彩萍曾是一名數學教師,自從丈夫去年去世後,她一個人住在西安。由於視力不好,她很少出門。和許多城市居民一樣,她的老鄰居們如今已經分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兩個女兒也不在身邊。她説等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時,會住進養老院。對中國老年人來説,進養老院仍是少有的做法。這凸顯了一個問題:中國正在努力應對人口迅速老齡化和獨居老人日益增多的現實。
兩千年來,中國人大多將家庭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整個國家則被視為一個大家庭。孝順基本上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由幾代人組成的大家庭同住在一個屋檐下。有一句老話涵蓋了這一切:養兒防老。不過,這樣的局面正在迅速改變。父母和子女分開住的情況越來越多,當配偶去世後,健在的一方往往獨自生活。
在中國所有的單人家庭中,約1/5是65歲以上的老人。與年輕人獨居不同的是,沒有幾個老人自願作出這種選擇。在這些獨居老人中,女性所佔的比例很高,這是因為她們的壽命往往比丈夫長。
對於老人獨居所帶來的影響,中國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政府&&的政策鼓勵家人一同生活、贍養老人並照顧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家人。儘管政府在努力擴大養老金和社保的覆蓋面,不過由於存在老人和病人應該由子女來照料的想法,政府提供的服務遠遠無法滿足需求。
近10年來,政府在財政上的支持力度加大,醫療保險的覆蓋範圍也在迅速擴大,但覆蓋的病種並不全面。農村老人所獲得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障遠不及城市老人。 到202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將佔到約1/4的比例。獨生子女政策讓養兒防老的觀念變得無意義,留在父母身邊並能隨時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到2050年,每名65歲以上的老人可能只對應2.5名處於工作年齡的成年人,遠低於目前對應8名工作年齡成年人的情況。生在偏遠地區的中國人到遠離家鄉的大城市尋找工作,即便他們想把老人帶在身邊,也沒有條件。
儘管面對這樣的難題,許多中國人仍將對家人所承擔的責任視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徵。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楊唯君説,對孝順的期待往往會使無法感受到子女孝順的人覺得丟臉或孤獨。許多人在需要鄰里伸出援手時卻不願求助。復旦大學的陳宇在研究了上海老年人的現狀後發現,84%的老人很少或從不參加社會活動。
政府承認存在這樣的問題。2013年放寬獨生子女政策時,政府就把獨居老人日益增多作為原因之一。部分地方政府推出了一些針對獨居老人的計劃。杭州的外地進修醫生可以免費入住獨居老人的家,這樣老人可以有人陪伴並獲得基本的護理。一些城市鼓勵發展“時間銀行”,這一養老模式源自美國和日本,60歲以上的老人通過幫助更年長的老人來建立個人信用,日後可以憑此享受養老服務。 社會保障體系的薄弱意味着當親人不能向獨居老人提供幫助時,這些老人無法獲得支持。北京理工大學的於娜在2013年的研究發現,在首都北京,幾乎沒有什麼社區機構向需要幫助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基本服務。在其他一些城市,有針對老人的社會活動,少有個人護理服務。
這種背景下,當中國其他年齡段人群自殺率下降的時候,老年人的自殺率卻在上升。這一現象在農村地區更為嚴重:老無所依在任何國家都是非常殘酷的,這樣的生存局面在中國或許更加孤立無援,因為大批年輕人為尋找工作離開了村莊和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