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政 國際 港澳 臺灣 財經 法治 社會 紀檢 體育 科技 軍事 文娛 圖片 視頻 論壇 部落格 微博
新華網 > > 正文

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大隊赴尼跨境救援

2015年05月05日 22:27:3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西藏樟木5月5日電(記者魏聖曜、許萬虎、張宸)“中國來幫我們修路了!”越過幾道巨大的塌方體,中尼邊境小村——尼泊爾立賓村狹長的街道兩旁,村民們或雙手合十或將手舉過頭頂,向中國武警官兵豎起大拇指……

  4日上午9時許,中國救援隊伍一輛挖掘機駛過中尼邊境友誼橋,清理路面滾石和雜物,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大隊赴尼救援作業全面實施。

  這是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大隊首次赴尼跨境實施救援。這場跨過波曲河的救援,見證著中尼兩國友誼在災難中升華。

  記者跟隨救援部隊走過友誼橋進入尼泊爾立賓村。在這裏,道路一側停放著排成長龍的大貨車,很多車輛車頭、車廂被石塊砸中,衣服、毛毯等物品散落一地。

  現場的尼泊爾新都巴爾恰克縣武警P.K.KARKI告訴記者,他很高興中國武警前來救援:“我們沒有這麼好、這麼多的道路搶通設備,原來的救援工作很慢、很難。”

  1985年,中尼兩國在波曲河上架起連接兩國的75米長橋——中尼友誼橋。橋頭一方是中國樟木口岸,另一方是尼泊爾的口岸。

  “4月底,友誼橋對面已經打通了到橋頭的道路,我們既羨慕又著急。”18歲的立賓村村民巴旦説。巴旦之前在一家小賣部工作,每月收入9000尼幣。這場災難讓他失去了很多,只能靠救濟。

  第一輛挖掘機進入尼方境內,隨即展開救援。機械手熟練地駕駛機器,推開淩亂扎進公路上汽車般大小的巨石,打開了一條通道。第二輛挖掘機緊隨其後,開始清理塌方體,推土機最後將碎石碎磚推到道路兩側,鋪平道路。

  地震發生時,尼泊爾55歲的背夫雲旦巴哈杜爾背著貨物正要出門。求生的本能讓他就近蹲在墻角,躲過一劫。聽到外面人們的痛哭聲、呼救聲和巨石“噗通、噗通”墜落波曲河的聲音,雲旦巴哈杜爾的眼淚奪眶而出。

  “我希望快點恢復以往的生活。”雲旦巴哈杜爾説,“兩三天前聽説了中國要來救援的消息,沒想到這麼快就來了。”

  太陽熾烈。駕駛艙內的溫度急劇升高,豆粒般的汗珠從駕駛員臉上落下,不一會兒就浸濕了衣衫,救援工程機械忙碌不停。見此情景,不少邊民將自己僅有的礦泉水遞給救援隊伍的人員。“這份心意讓我們很感動,但他們缺水少糧,我們不會收任何東西,這是紀律。”救援隊伍英語翻譯蔣和林説。他的嘴角已經起皮。

  挖出的遺體如何處理?發現的貴重財物交誰保管?阻擋施工救援的危房、破損車輛怎樣處置?為充分尊重尼方權力,中尼雙方在3日的會晤中已經就一係列救援難點達成一致,但現場指揮員還是通過翻譯,再次一一與該路段尼方負責人、立賓村副警長溝通確認。

  在搶通作業的過程中,道路西側的山坡依然不斷有碎石滾落。

  經過連續作業,到19時,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大隊已經疏通尼境內5.8公里路段。

  在這場浩劫面前,兩國攜手共渡難關。

  人們堅信,往日繁華的邊貿市場和邊民們安詳的生活將重回這裏。(參與採寫:羅布次仁 邊巴次仁 文濤)

[責任編輯: 白羽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518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