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新華網 > 新聞中心 > 正文

三江源牧民放下牧鞭走上生態致富新路

2017年03月01日 10:18:05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3月1日電(記者李亞光)“青青牧草高過羊,汪汪湖水星星海”曾是黃河源頭“千湖之縣”——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真實寫照。出生在這片水草豐美的土地上,牧民曲加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放下牧鞭,離開祖輩世代生活的草原。

  曲加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瑪多每人平均牲畜擁有量較高,曾是全國牧業首富縣。然而,由于長期放牧超載,當地草原開始退化,境內過半湖泊逐漸幹涸。牧民難以養活像原來那麼多的牲畜,瑪多一下子淪為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曲加説,2007年,他們一家5口決心賣掉所有牛羊,從瑪多縣扎陵湖鄉遷到數百公里外的州府所在地瑪沁縣,開始全新的城市生活。

  和曲加有著相同選擇的牧民不在少數。青海省發改委副主任李曉南介紹,近10多年來,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約10萬牧民搬離了草原,超過70萬戶農牧民主動減少了牲畜養殖數量。

  “大多數牧民剛到縣城時什麼活都不會幹,語言也不通,日子挺難熬。為此政府分批組織生態移民進行技能培訓。”曲加説,後來他成功考取駕照,成為一名旅遊包車司機。妻子代措吉開了一家小賣部,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漢語水準提高很快。

  代措吉説,由于夫妻雙雙就業,他們一家近5年的年均收入超過4萬元,日子漸漸有了起色,家裏的家具、家電不斷增多,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

  曲加説,除適應縣城定居當地外,一部分有想法、有能力的生態移民掌握語言、技能後又回到家鄉,在景區周邊開起牧家樂和藏式小旅館,吃起了“綠色飯”。

  到了旅遊淡季,不少牧民自發組成小隊在路邊和景區撿拾垃圾、救助受傷野生動物,開始有意識地治理周邊生態。為保護、提升牧民積極性,青海于2012年底設置首批草原生態管護員崗位,每月給相關牧民發放1000元左右工資。

  “兒子才旺卻丁于2014年成為一名生態管護員,為此他又搬回到老家村裏,平日就在周邊巡山。”曲加説,才旺卻丁很熱愛這一崗位,常以此為榮,工作非常上心。

  才旺卻丁説,去年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建立,生態管護員工作要求有所提升,工資進一步提高,達到每月1800元。不少相關牧民受到鼓舞,自發購置摩托車或貢獻出家中馬匹,進一步增加了巡護裏程和頻率。牧民管護員還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以便更好交流經驗、處置突發事件等。

  “越來越多牧民放下牧鞭,端起了‘生態碗’。”李曉南介紹,2016年,僅三江源國家公園就新增牧民生態管護員7000余名。到今年年底,三江源全境的牧民生態管護員數量有望超過4萬人。

  “牧民的生態致富路將越走越寬。”李曉南説,除生態巡護崗位外,三江源國家公園今後還將設置一批公園管理崗位吸納就業。園區牧民轉為“園民”後,還有機會通過參與民族演藝、生態農牧等特色産業增收致富。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054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