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34年,50萬棵樹的生命追尋——“無人區”生態解密人李意德尋夢記

2017年01月04日 13:50:50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 題:34年,50萬棵樹的生命追尋——“無人區”生態解密人李意德尋夢記

  新華社記者陳聰

  山。海南島西南角,一座尖峰嶺拔地而起,海拔1400余米。

  樹。巨型喬木、老莖生花、滴水葉尖……原始熱帶雨林“無人區”儼然“空中花園”。

  山螞蟥的吸盤附在他皮膚上,血流如注之後,留下積年的疤;在偌大的原始林區,為採集樣品和數據,他和他的團隊數不清有多少次迷路,多少次被暴雨澆頭,多少次被毒蟲叮咬……

  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被評為科技部“全國野外科技工作者先進個人”……他是尖峰嶺森林生態係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李意德。

  從李意德背著麻袋、踏著十幾公里的土路鑽進無人區那時起,到他的科研夢在尖峰嶺扎下了根,他的34年,就和嶺上50多萬棵樹纏繞在一起。

  叢林對話”:給50多萬棵樹“扯了證”

  尖峰嶺無人區裏,一條腳掌寬的小徑迤邐密林深處,這就是李意德和他的團隊被荊棘刺著、被蟲子咬著辟出來的路。路兩旁,幾十米高的叢林雜生,竹葉青、蜈蚣、螞蟥、毒蛛隱匿其間。

  很多樹上挂著一個標牌,上面寫著樹的種名、胸徑和坐標。沒人能想像,李意德和他的團隊是怎麼把一個900畝大的生態監測樣地準確劃分成1500個20米見方的網格,又是怎樣給每一棵胸徑1釐米以上的樹木都挂上標牌。“一個標牌就是一棵樹的身份證。”李意德説,他們已經給50多萬棵樹“扯了證”。

  尖峰嶺大樣地中,這50多萬棵樹每五年要全部量一次。胸徑、樹高、冠幅、位置……一次測量,需要30人晝夜不停工作一年多時間,測量面積有92個足球場那麼大!

  在400多個A2紙大小的樣框上,收齊樣地裏所有枯枝落葉後,烘幹、稱重,按枝條、樹葉、花果分類,登記數據,然後用打粉機打成粉末,測定養分歸還到土壤中的數據。

  李意德説,山上近3000種植物,要弄清它們在不同的環境裏如何聚合在一起是最難的。怎麼去指導培育人工林?哪個山上適合種什麼樹?哪個樹種的配比多少?需要多少氮磷鉀等養分?他們採集、分析一個個數據,尋找問題的答案,探索森林生態係統的規律。

  海南尖峰嶺熱帶森林生態係統研究、熱帶森林碳匯能力與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作用……團隊的一個個研究成果,見證著尖峰嶺生態站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生命脈絡。

  “詩意棲居”:千難萬險習以為常

  作為中國僅有的兩個熱帶雨林國家級生態站之一,尖峰嶺保存了我國境內少有的大面積連片的原始山地熱帶雨林,科研價值極高。但上嶺做實驗測數據,絕非探索頻道裏的冒險之旅。

  颱風過境,暴雨必至,大樹被連根拔起,路毀橋淹。以前監測手段落後,颱風暴雨一來,必須上山監測數據。一次上山途中,折斷的大樹枝從李意德同事的肩旁橫空砸下,差點砸中身體。

  尖峰嶺上密密麻麻環伺著鑽進皮膚吸人血的山螞蟥。別看山螞蟥搖頭晃腦,攻擊人速度卻既快又狠、不易察覺。它鑽進毛孔的時候還不到牙簽大小,等吸足了血出來就成了大拇指粗的一只,被咬的地方流血不止、久不能愈。

  李意德打趣説,他們就這樣在嶺上“詩意地棲居”。後來,上山常備一瓶高錳酸鉀粉末,被螞蟥咬了就趕緊敷在傷口止血……日復一日,千難萬險習以為常,上山前只笑問一句:“高錳酸鉀帶了沒?”

  如今,尖峰嶺生態站已經形成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平臺、生物多樣性監測研究平臺、地下生態學研究平臺三大科研平臺,也加入CTFS(美國史密森研究院國際熱帶林研究中心)大樣地監測網絡。

  尖峰嶺的研究走下了山,輻射海南、兩廣、福建等地的熱帶、亞熱帶地區,進入國際研究的視野……

  “扎根泥土”:願做林裏的一草一木

  建站伊始,為了保證實驗成果科學準確,樣地幾乎都選在無人踏足的原始熱帶雨林;山上缺水沒電,搭草棚、支帳篷,甚至幕天席地……

  沒有路?人走出來就是路!

  沒水沒電?一個手電筒、幾瓶礦泉水就是標配。

  34年,根,扎在嶺上的泥土裏;夢,隨一棵棵樹發芽分蘗、枝繁葉茂……

  34年,和山風一起唱歌,和種子一起越冬……

  科研需要一步一個腳印,長期扎根生態監測研究更需要細心和恒心。“山上的工作最忌浮躁,我跟我的團隊説,你們每個人要做下去,就得沾上泥土,給山螞蟥獻點血,才能扎下根喲!”

  尖峰嶺生態站曾先後獲2009年度“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集體”、2012年度“全國林業先進集體”……“我們白手起家,把野外科研基地越建越好,告別這裏的時候,年輕人還能繼續扎根,科研工作後繼有人,這就是我們的心願。”

  李意德説,再過幾年,他可以安心退休了。因為總有後來人,一代一代把研究做下去,把使命傳下去。

  密林希聲,蘊萬言。山泉涓流,潤萬物。

  走出無人區,被泥土緊緊裹住的鞋裏不知什麼時候鑽進了山螞蟥,下山的土路,舉步維艱。雨林的翠色,在山上爭先恐後地探著頭、延伸著。身後,李意德和他的團隊向我們揮手作別……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024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