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長徵源頭:奏響蘇區振興強音

2016年09月14日 11:01:21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南昌9月14日電(記者李興文、高皓亮)娘送兒、妻送郎,82年前,贛南于都河畔,一支浩蕩的鐵流集結出發,踏上二萬五千裏漫漫征程。

  蘇區群眾無私奉獻支援革命,紅軍將士堅定信念不怕犧牲,贛南蘇區軍民用鮮血和生命織就一條永不褪色的紅飄帶。

  今天的贛南,幹部群眾再度踏上脫貧攻堅新征程,奏響了蘇區振興的時代強音。

  長徵精神:代代相傳 歷久彌新

  “江上裏格船兒,介支個穿梭忙,千軍萬馬,介支個江邊站……”9月開學季,江西于都長徵源小學的孩子們吹響了嗩吶。小學坐落在于都河邊,因鄰近中央紅軍出發的“長徵第一渡”而得名。

  這些吹嗩吶的孩子大多是紅軍後人。蘇區時期,有著30多萬人的于都縣,先後有6.8萬人參加長徵,幾乎每個家庭都和紅軍、和長徵有著直接聯繫。

  在那片紅色的土地上,偉大的歷史並未逝去。

  44年前,長徵老紅軍王承登離休後回到故鄉居住,老人跑遍了贛州18個縣(市、區),為後人講述長徵精神,激勵更多的人。

  100多位紅軍後人,每周三的晚上堅持排練,為人們唱出了專業水準的《長徵組歌》。

  “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在瑞金沙洲壩村,毛主席當年帶領大家挖掘的紅井依然汩汩流淌,多少人從全國各地來此飲水思源,探源尋根……

  歲月無聲,長徵精神在贛南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一種責任:讓脫貧致富快點、再快點

  1年多前,在土坯房裏住了70多年的蔡四豐老人住進了于都縣羅坳鎮大橋古嶂移民新村。

  2011年底,贛州市仍有69.52萬余戶農民居住在危舊土坯房中,約佔全市農戶數的40%。改善民生,成為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第一道“必答題”。

  2012年6月,《國務院關于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加大以土坯房為主的農村危舊房改造力度,優先解決民生問題。

  過去4年,在各級幹部的幫扶下,10.4萬群眾挪出深山“窮窩”,近300萬名農民告別土坯房。

  贛南老區基礎差、底子薄,扶貧攻堅難度大,各級幹部迎難而上。

  興國縣醫保局副局長、駐社富鄉雙龍村“第一書記”朱長華駐村1年多來,起早貪黑,走村入戶,為百姓排憂解難。

  尚有10個村小組不能正常接收手機網絡信號;路橋老舊影響村裏發展産業;仍有殘疾人沒有辦理殘疾證……而今,看著隨身攜帶的小本上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被一一“勾銷”,朱長華特別欣慰。

  “讓老區群眾快點、再快點脫貧致富,這是我們的責任。”朱長華説。

  近年來,9萬余名扶貧隊員扎根贛南大地,織起一張探窮因、斬窮根的扶貧網。

  “一畝臍橙一萬塊,脫貧致富來得快。”在瑞金市黃柏鄉坳背崗臍橙基地,這幅標語十分醒目。“還有一個多月,臍橙就可以上市了。”黃柏鄉黨委書記陳佛保告訴記者,通過幹部幫扶,如今基地種植臍橙1.5萬畝,年産值1.3億元,可帶動1173戶農戶致富。

  通過産業精準扶貧,“十二五”期間,贛州市減貧145萬人,貧困人口減少三分之二。今年,贛州下決心,讓全市70萬貧困人口在2018年全部脫貧。

  一種擔當:同心接力 奮勇攻堅

  “在贛南挂職的經歷,鐫刻進了我的生命。”遠在北京的交通運輸部幹部俞衛江經常上網瀏覽安遠縣政府網。

  2014年春,俞衛江和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首批共39名年輕幹部到贛州各縣(市、區)對口幫扶。期滿後,又有北京幹部前來“接力”。

  老區脫貧要“輸血”,更要“造血”,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培育內生動力,為老區種下發展的“常青樹”。主攻工業,成為加快老區發展的不二選擇。

  從今年5月開始,贛州市啟動領導挂點聯繫園區和企業活動。建設“中國稀金谷”、打造電子資訊産業帶、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在各級幹部的努力下,新興工業在贛州快速發展。

  贛南,這片曾被革命先輩鮮血浸染過的紅土地,在時隔80年後再蓄新動能,踏上新征程。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1956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