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紅軍長徵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2016年08月03日 14:54:56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  題:紅軍長徵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王建強、李悅、蔡琳琳

  80多年前,四路紅軍相繼撤離苦心創建經營的蘇區,跨越萬水千山,歷盡千辛萬苦,勝利完成了這次決定中國命運的革命力量的戰略大轉移,創造了人間奇跡。

  偉大的創舉必然順應時代的需求。那麼,紅軍長徵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紅軍長徵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1932年,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制造了“一二八”事變,進一步加快侵華步伐。1933年春,日軍相繼攻佔山海關、熱河,並侵佔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鋒芒直指平津。日軍加緊侵華,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團結禦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係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1933年4月6日,蔣介石在《告各將領先清內匪再言抗日電》中宣稱:“剿共”前線的將領“若復以北上抗日請命,而無意剿匪者”,“決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斬無赦”。在蔣介石集團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相繼以失敗告終。

  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蔣介石集團“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遭到國人不滿和輿論譴責,甚至遭到了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實力派的反對。發表于《獨立評論》上的一篇題為《假如我是蔣介石》的文章,批評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殺政策”,它使中國變成“一大塊肥肉”,然後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

  在廣東的國民黨中央委員致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為“今日事勢,舍抵抗而外,實無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國民政府切實進行抗戰。

  1933年5月,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隨後收復了察哈爾省全部失地。

  正當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陷入被動之時,駐福建的國民黨第19路軍將領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聯合國民黨內李濟深等反蔣勢力,于1933年11月20日發動“福建事變”,公開宣布反蔣抗日。

   1 2 下一頁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瓊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3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