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順應市場調結構讓鄉親快快富

2016年06月28日 17:20:21 來源: 農民日報

本報記者李傑

靈壽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區丘陵佔88%,平原僅佔縣域面積12%,是革命老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千年古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當地長期以來農業種植品種單一,經濟效益差,農民收入低。

“增加農民收入,首要是順應市場,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讓鄉親快快富裕。”日前,國家發改委駐靈壽縣南寨鄉馬家莊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唐繼發説。馬家莊及周邊廣大貧困群眾以種糧為生,根本出路在于調整農業産業結構。記者赴靈壽農村採訪,了解到廣大農民群眾正如唐繼發所言,努力從農業結構調整中實現脫貧致富。

市場是導向

“前年行情好,每斤5塊多錢,去年才兩三塊錢。”在馬家莊村葡萄園裏,57歲的馬偉成對記者説,原來村民以小麥和玉米種植為主,除去成本所剩無幾。2011年和幾戶鄉親一起開始試種植葡萄,經過幾年摸索,種植技術慢慢成熟了,效益也逐年提高,可市場價格波動卻引起他們高度重視。馬偉成説,市場行情一好一壞,收入可謂天壤之別!

“種葡萄比種小麥、玉米強多了。”同村的馬玉辰説,他在自有和流轉過來的28畝耕地裏種植葡萄,在去年市場行情不好的情況下,每畝葡萄收入8000元左右,除去有機肥、澆水、加工、用工等費用3500-4000元,畝收入約4000元,還是比較劃算的。

與馬玉辰相鄰,農戶夏去江正在自家桃樹地裏幹農活兒。他説:“這一片的水果多是近銷,種葡萄多了價格肯定下滑而且不好賣,因此俺就種了30多畝‘壽桃’,去年市場行情好,每斤桃批發7塊錢,每畝産桃2000多斤,純收入近20萬元。”

“廣大農戶的市場意識較強,雖説葡萄種植時間不長,但創立了自己的品牌,馬家莊村‘靈瑩舍’葡萄獲得了河北省著名商標稱號,並在第十九屆中國(廊坊)農産品交易會上獲得了銀獎。”靈壽縣農業畜牧局幹部李京介紹。食用菌行業也是這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地群眾開始食用菌栽培,經過近30年的發展,菇農種植技術成熟,不斷調整出適應市場發展、經濟效益較高的食用菌品種,形成了“靈潔”等多個遠近聞名的食用菌品牌,遠銷廣東等地。

據李京介紹,在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的過程中,該縣一方面抓“整合”服務,統籌協調財政、發改、國土、林業、水務、扶貧、科技等部門涉農項目向基地集中投放、打捆使用,為現代農業産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撐。另一方面抓品牌建設,積極引導合作社、龍頭企業申報無公害生産基地認證、無公害農産品認證、地理標誌認證商標,先後被授予“河北省食用菌之鄉”“中國金針菇之鄉”“全國標準化示范縣”等榮譽。

增收是標準

在該縣燕川鄉西莊村,記者看到肉牛養殖場裏,黃白相間的牛兒正在吃草;柴雞養殖園裏,工作人員正在收雞蛋;淡水魚養殖水面波光粼粼,一群群魚兒吐出一串串的泡泡……

“農民能否快速而持續增收,是調結構的中心和標準。”燕川鄉黨委書記張金龍介紹,2011年,在外經商的李四牛當選為西莊村委會主任,他集思廣益成立了永恒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90%的村民入社,流轉灘涂地300多畝,實現了“統一規劃、統一種養、統一農資供應、統一農業技術、統一品牌和銷售”。“一個人、一個合作社,帶動了整個村莊群眾的增收致富。”張金龍説。

56歲的西莊村民趙梅花説,她將自己1.7畝耕地流轉給合作社,租金每年每畝800元,並且每年以10%速度上漲,漲到每年每畝1200元為止。她又給合作社養雞,每月工資3000元,現在她一年掙的錢頂過去好幾年的收入。

李四牛告訴記者,隨著種養産業轉型升級,生態農業迅速崛起,相繼開發了荷藕泥鰍套養園、甲魚養殖池、淡水魚養殖園、肉牛養殖場,木耳種植大棚和苗圃基地散養柴雞。如今,該村在石家莊開設了農副産品專賣店,食用菌、有機蔬菜、核桃、蓮藕、魚類等産品深受市場歡迎。

據記者調查,隨著農業轉型升級,耕地的産出和收益增長較快,直接帶動了各地土地流轉租金的上漲。如南寨鄉馬家莊村,土地租金已經上漲到每畝每年“雙700(700斤小麥和700斤玉米的價格)”,最高年份高達每畝每年1600多元。同時,發展葡萄種植,年度每畝葡萄園雇工費用均在1000元以上。現在,農民流轉土地不僅能掙租金,而且打工還能掙工資,有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脫貧是目標

據靈壽縣扶貧和農業開發工作辦公室相關同志介紹,截至去年年底該縣有120個貧困村,1.56萬個貧困戶,4.39萬貧困人口,佔全縣農業人口的16.3%。按照規劃,今年1.33萬人將實現脫貧。

唐繼發説,靈壽是國家發改委定點幫扶縣之一。自1990年以來,先後派遣123名幹部在地方挂職,重點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並幫扶相關産業發展,確保2020年如期脫貧。在國家幫扶的基礎上,該縣還實行縣領導分包責任制,“四大班子”成員每人都聯繫1個鄉鎮、1個幫扶村、3個貧困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聯繫鄉、村、貧困戶工作。

“圍繞特色農業,突出‘七個抓手’,有效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李京介紹,從抓基地、農業科技示范園、龍頭企業、品牌、資金整合、服務、科研等方面,發展食用菌栽培,打造“萬畝食用菌産業園”,廣大山區中藥材種植,確保年底實現中藥材産值1.15億元目標,帶動2萬余戶農民增收。

“靈壽縣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發展滯後,最主要的矛盾是解決群眾脫貧致富問題。”靈壽縣委書記宋存漢認為,堅持生態富民,發展綠色農業,利用傳統産業基礎和荒嶺荒坡、灘地等資源優勢,扶持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做到一鄉一品、一村一特,打造一批富民産業。

據了解,該縣在丘陵區實施了200平方公里核桃基地建設項目,在平原區發展食用菌種植面積650萬平方米,年産量12.5萬噸、産值6.2億元、純收入3.5億元。力爭3年內,開發建成一兩個1萬畝以上、投資規模1億元以上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實現示范區域“荒山得到有效治理,土地得到有效利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民收入大幅增加”。

【糾錯】 [責任編輯: 華政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9097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