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探尋“風沙源”的治理密碼

2016年06月17日 02:51:09 來源: 光明日報

在第22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幹旱日”來臨之際,防治荒漠化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國家林業局數據顯示,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佔國土面積的1/4以上和1/6以上。荒漠化防治面臨哪些難點?如何實現荒漠化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共贏”?記者來到昔日“風沙源”,探求荒漠化的治理密碼。

科學治沙:從“治沙難”到“覓沙難”

初夏時節,走上河北宣化縣黃羊灘,一望無際的林海和草甸映入眼簾,不遠處的洋河岸邊,水草豐美,景色宜人。

誰能想到,這裏曾經是一片一望無際的沙海。

“以前,一年中有半年都是黃沙天,刮起風來伸手不見五指,屋裏窗臺全是灰。”憶往昔,58歲的河南房村村民王德忠仍心有余悸。河南房村距離黃羊灘僅1000米之遙,不少村民吃盡了風沙的苦頭。

如今的黃羊灘植被叢生,林草覆蓋度已超過97%,從昔日風沙源之一,變身為護衛京津的生態屏障。“生態治沙時特意留下來警示子孫後代的一小塊沙坡,現在竟然也長滿了綠草。”宣化林場場長李澍貴指著已被林草覆蓋的沙坡説。

從“治沙難”到“覓沙難”,其中有著怎樣的密碼?“那就是科學治沙、科技治沙、綜合治沙。”參與風沙源治理的張家口市林業局局長王海東告訴記者。

2000年6月,新中國治沙史上的大手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治理范圍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等5省份75個縣(旗、市、區),按照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綜合治理的原則,工程採取封、造、退、治、移相結合的多種治沙措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全國防沙治沙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和退耕還林還草等一係列重大生態工程,這些國家級工程對防沙治沙起到了重要作用。

狂沙肆虐,濁風滿城。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261.16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7.93%。荒漠化在我國北方形成了一條綿延數千公里的風沙帶,影響人口超4億人。

“我國沙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係統脆弱,破壞容易恢復難。”談到治沙難度,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心存憂慮地説,有明顯沙化趨勢的30.03萬平方公里土地,如果保護利用不當,極易成為新的沙化土地;已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治理的面積佔55%,後續鞏固與恢復任務繁重;還有28萬平方公里的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沙化土地,亟待封禁保護。

産業治沙:從技術“築綠”到經濟“護綠”

端午節前夕,河北懷來德尚莊園葡萄基地,半人高的赤霞珠葡萄展枝吐綠,有的已是含苞待放。

“以前,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都是荒灘,現在通過沙地種葡萄,不僅起到防風固沙效果,通過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還帶動了2000戶農戶增收致富。”河北懷來縣林業局産業辦主任李慧勇説。

防沙治沙是一項見效慢、周期長、投資大的工程,如何讓治沙變得可持續,成為困擾治沙者們的難題。

為破解這一難題,1984年,錢學森首次提出了沙草産業構想,他提出用100年時間來完成這場革命,沙漠地區可以創造上千億元的産值。在政策的引導下,一批優秀的治沙者在沙漠中實踐沙草産業理論,通過技術創新、機制創新等方式,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産業化治沙之路。

“中國荒漠化有三個根本原因,一是生態係統脆弱,二是中國荒漠化地區的人口壓力非常大,三是生産技術的落後,導致過度開墾,濫用水資源,過度放牧等現象。”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副所長吳波認為,防治荒漠化有三個關鍵:防、治和用。防,就是要建立一個安全的體係;治,就是要建立一個生態體係;用,就是要建立一個産業體係。

從技術“築綠”到經濟“護綠”,各地防沙治沙有了更深厚的産業基礎。沙漠,在産業的魔力下“點石成金”。目前,我國沙區經濟林果面積已達540萬公頃,年産幹鮮果品5360萬噸,佔全國年産量的33.9%。特色林果業的發展帶動了種植、加工和貯運等産業的蓬勃發展,成為沙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拳頭産業。

社會治沙:從“政府要綠”到“百姓受益”

在河北張家口市萬全區,一項新的治沙模式引人關注:通過採取“政府前期流轉土地,企業主體經營,涉地群眾參與”的方式,在迴圈發展林上苗木的同時,鼓勵企業發展林下經濟,充分調動起企業主體積極性,取得政府要綠、企業得利、百姓受益的效果。

在這一防沙治沙模式中,當地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有土地租金收入,有為公司綠化打工的收入,還有訂單農業的收入,農民一份地拿到了三份收入。原來種植玉米畝均收入800元,現在畝均收入可達3500元。”萬全區委書記趙滿柱説。

昔日沙進人退,今朝人進沙退。

“雖然中國荒漠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我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狀況依然嚴重,保護與治理任務依然艱巨,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張建龍話鋒一轉,防治荒漠化,離不開科技支撐,離不開産業基礎,更離不開全社會的參與。

“目前我們整治沙化荒山,每畝投入近6000元,國家每畝補助僅為400元,迫切需要資金的支援,迫切需要社會和個人的參與。”談到面臨的困難,河北陽原縣當代農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海軍説。

專家指出,在防沙治沙過程中,要進一步創新防沙治沙激勵約束機制,提高地方各級政府防沙治沙責任意識,完善政府投入、稅收減免和金融扶持等政策體係,依法保護治沙主體的合法權益,形成國家、社會、個人共同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

(本報記者 李慧)

【糾錯】 [責任編輯: 華政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9069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