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尋找大山講臺“接棒人”

2016年06月03日 19:00:24 來源: 新華社

  拼版照片:一排左:在廣西全州縣白寶鄉北山村小學,唐廣芳老師用殘疾的右臂夾著三角板在給孩子們上課(4月26日攝)。一排右:在廣西天等縣寧幹鄉黎明村明屯教學點,梁正文老師在給孩子們分早餐(2015年6月16日攝)。二排左: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小學,周運雄老師在敲鐘準備上課(3月22日攝)。二排右:在廣西全州縣蕉江瑤族鄉大源村委苦馬田教學點,盧加紅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4月28日攝)。三排左:在廣西天等縣福新鄉種典小學六料教學點,方永安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4月15日攝)。三排右:在廣西全州縣東山瑤族鄉金雞源教學點,三名學生陪著盤紹衛老師走在學校圍墻外準備去看病(4月27日攝)。四排左:在廣西灌陽縣洞井瑤族鄉楊大傑老師家門口,同事趙仁斌(右)將楊大傑扶上電動自行車準備送他去學校(3月24日攝)。

  在山外的世界,60歲基本上是一名人民教師光榮退休的年齡。他們或被教育機構返聘作為顧問,或去老年大學養性怡情,過著安閒的生活。而在廣西幾個偏僻小山村的簡陋校舍裏,站在講臺、手拿課本的卻是花甲老人。他們往往還身兼數職:教員、保育員、炊事員、安全員、衛生員。這是一支平均年齡接近60歲的鄉村教師隊伍:周運雄、盤紹衛、唐廣芳、梁正文、楊大傑、盧加紅、方永安…… 當這一串耐得住寂寞的名字被銘記的同時,我們也被告知:這些老人已經或者即將退休,甚至有老教師抱病“頂崗”、為娃娃們代課已經多年。僅在廣西天等縣110名山村教師中,生于1950年代、1960年代的就高達69名,本該是教師隊伍中堅力量的80、90後卻僅有十余人。頭髮花白的老教師抱病“頂崗”多年,前來接任的新教師卻遲遲不來。一名教育局局長無奈地感慨:“人手短缺,招不到人,可我們只能等……” 新教師可以等,娃娃們的教育卻等不得。下一個學年快要到了,孩子們坐好了,接棒的老師在哪裏?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新華社南寧6月3日電 題:尋找大山講臺“接棒人”

  新華社記者張周來 張鶯

  在美麗而遙遠的山村學校,有一群人,像一根根瑩亮的蠟燭,點亮大山講臺,帶來光明和希望。雖然已站到鬢發斑白,滿面風霜,但面對山裏人的期待,有人抱病堅守,有人已榮休卻重新拾起教鞭……在廣西大石山區深處,農村教師隊伍已進入新老交替的集中階段。當老師們真的“老”了,誰來接棒繼續照亮農村教育?

  老師們“少”了,老師們也“老”了

  在廣西天等縣福新鄉種典小學六料教學點唯一的教室裏,60歲的方永安老師帶著兩個班12名學生誦讀《葡萄溝》。“哪裏的葡萄最好吃?”有些孩子還真沒見過葡萄,他打開地圖努力引導孩子們想像吐魯番葡萄成熟的盛況。

  作為這裏唯一的老師,已從教34年的方永安本來今年3月已領取了退休證。兒子在溫州多年卻從未去看過,他已計劃好了這次出行。然而鄉中心校暫時無法安排教師來替補,在3月的家長會上鄉親們都急了,方永安心一軟,留了下來。可誰來接過教尺?方永安一直想問。“很希望有新老師來……要真沒有,我就再頂一個學期唄。”

  原來的老師退休後,天等縣進遠鄉下稔教學點差不多有5年時間一直沒有正式老師。2014年,中心校校長黃永魁覺得長期這樣也不行,説服了老同事張升去“應急”,承諾“會盡快安排新老師”。然而兩年過去了新老師還沒蹤影。黃永魁每次面對張老師就深感歉疚:“確實一下子找不到合適的老師來接替。”

  “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這樣的戲謔,在不少農村校點真實存在。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小學目前在校生87人,設有1-6年級,外加學前班。校長韋振中説,此前差不多十年時間裏,學校僅有4名教師,只好將6個年級拼成3個復式班教學。“基本是一個老師包一個班,從早上到晚,很多老師都是‘一個蘿蔔幾個坑’。”

  許多教學點通常只有一名教師,“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超負荷工作更是常態。天等縣龍含教學點只有農志鵬老師獨守,面對一年級、二年級和學前班三個班,只能進行高難度的“三班復式教學”,每節課大致分成3個15分鐘,在三個班之間來回忙碌地切換。

  在很多山區學校,教師隊伍普遍年齡偏大。河池市教育部門一項調查顯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教師隊伍平均年齡為45歲,50歲以上的教師佔全縣教師的40%,30歲以下的教師僅佔全縣教師的9%。都安瑤族自治縣三只羊鄉目前總教師編制120個,實際只有94名教師,其中50歲以上的就有23人。

  三只羊鄉丁洞小學11名老師中,40歲以下的只有3人。58歲的岑萬江老師目前負責三年級語文、美術、音樂、科學、思想品德,每周要上18節課。

  “農村教育那麼重要,確實需要更多老師加入進來”

  走上十裏路可能有三五戶人家,零零星星點綴在連綿不斷的峰叢洼地裏,在桂西和桂西石山區,學校往往是當地最漂亮的建築。在不少老師、家長眼裏,這些年政府對教育投入力度、農村學校面貌大有改觀:鋼筋水泥結構的教學樓敞亮耐用,課桌椅大量更換,遠端教學係統基本普及。

  天等縣教育局局長閉偉文説,教師待遇這兩年大幅提升,縣政府在財政特別困難的情況下,每年撥款150萬元作為農村教師生活補助。從2014年開始,縣城學校騰出一定崗位給農村老師來輪崗學習3年,之後返回原崗位工作。目前已經培養了60名農村骨幹老師。

  相對于硬體條件的極大改善,一些貧困閉塞的農村校點教師的新老交替進程推進有些困難,偏遠學校的教師崗位招聘少人問津,一些到崗的老師沒呆多久也通過考公務員等途徑離開。

  某縣今年特崗教師招考,縣城一所小學教師崗位招錄與報名比例達1:56,但多個農村老師崗位報名人數還達不到1:3的開考要求。都安瑤族自治縣教育局近幾年已收到不少老師的辭職信,一些人因為工作環境、工資待遇、家庭情況的原因選擇離開學校。

  都安縣教育局副局長黃永立也十分焦慮:“我們尊重每個老師的選擇。不過,農村教育這麼重要,確實非常需要更多的老師加入進來……”

  “接棒人計劃”再探農村教育出路

  面對這些難題,許多地方正在從多個角度想辦法。在仁良小學,近年來由大化鎮中心校統一選派周邊學校老師前來支教。過去兩年,當地已為仁良小學安排兩批共8名支教教師,每批支教為期一年。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問題得到改觀,校長韋振中也長舒了一口氣。

  “這幾年我們都在努力為農村教師隊伍補充新鮮血液。”黃永立介紹,去年都安全縣特崗教師計劃招聘120個,100個崗位放到了農村小學、教學點;今年全縣80個小學特崗教師崗位,也有77個放在農村。最近幾年公開招考小學教師還大大降低了門檻,年齡也放寬到18-40歲。

  這些年廣西持續實施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特崗計劃”等項目,努力為地方學校培養和補充一批合格教師。廣西教育部門負責人介紹,各地通過公開招考、特崗教師招聘、輪崗支教走教等辦法,探索緩解農村教師短缺、年齡結構老化等問題。

  廣西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楊亞非認為,進一步完善農村教師招錄辦法,適當降低門檻、吸引更多本地人才加入;將輪崗、走教等辦法制度化、長期化,利用現有的城鎮教育資源加強對農村反哺,都是比較有效的辦法。

  不過,一批教師集中退休,招考關注度不高,新進老師又難以長期留任,幾者相加部分農村學校教師隊伍青黃不接問題或有加重趨勢。當老師們真的都老了,誰來接棒?沉重的“接棒人之問”令人深思。

  “盡管城鎮化在不斷提速,但農村不會消失。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農村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楊亞非認為,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實需要正視,農村教師年齡結構老化、青黃不接現象或許還會存在較長時間。

  “未來的出路還是在教育改革與農村發展。”楊亞非説。

  ·鄉村“單腿教師”李祖清的憂思:當我們老了,誰來接棒?

  ·“我走了孩子們誰來教?”——太行山“麻雀小學”40年的守望者

【糾錯】 [責任編輯: 黃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8987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