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新華社評論員:弘揚創新精神 培育人才隊伍

2016年06月03日 16:28:52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 題:弘揚創新精神 培育人才隊伍--五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重要講話精神

  新華社評論員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人才是創新的主體。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科技事業長遠發展,闡明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就培養科技人才、建設創新人才隊伍、調動全社會創新力量指明行動方向,為推進科技創新、實現創新發展涵養人才資源、厚植社會基礎。

  “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弘揚創新精神、培育人才隊伍,最緊要的是把握和尊重人才培養規律、科學研究規律,按規律辦事。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長有其規律,只有尊重規律,才能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無論是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痼疾,還是人才評價中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弊端,抑或是科研成果轉化難、收益難等問題,都是違背規律、制約人才成長的現實障礙。“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讓各類科技人才競相涌現,既需要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又需要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不斷增強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只有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為科技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裏馬競相奔騰。

  科學研究是探索規律、認識未知的創造性工作,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要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不能以出成果的名義干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能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無用之用,堪為大用。很多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急功近利,能耐得住“獨上高樓”的寂寞,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決心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創見。政府科技管理部門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既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又防止瞎指揮、亂指揮,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動權,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的主動性創造性。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馬克思説:“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廣大科技工作者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擔當科學知識的普及者、科學精神的弘揚者、科學思想的傳播者、科學方法的實踐者,就能在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讓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

  “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三步走”目標,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國夢同步走、同向行,共同構成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壯闊歷史坐標係。這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更是人類文明的偉大跨越。匯聚起8100萬科技工作者、13億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向著世界科技強國奮力邁進,我們必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點擊查看專題

【糾錯】 [責任編輯: 黃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898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