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鐘南山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70名“新人”獲頒院士牌

2016年06月02日 08:19:04 來源: 京華時報

  鐘南山院士昨天獲獎後接受記者採訪。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攝

  原標題:鐘南山獲中國工程界最高獎

  昨天,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在京舉行,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院士獲得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中分量最重的成就獎,這也是我國工程界的最高獎,另有33名專家分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和青年獎。

  1982年以來,鐘南山歷任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廣州醫學院院長、中華醫學會會長、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學科、國家臨床研究中心及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鐘南山首次提出“隱匿性哮喘”的概念及簡易的哮喘治療方法,支援制定了我國非典型性肺炎、H5N1等急性傳染疾病診治指南,在2003年非典防治中取得了全球最高的存活率,並在以後的H7N9、MERS及H5N6等重症傳染疾病的搶救中取得成功。

  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管理,旨在獎勵工程科技及工程管理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和重要貢獻的中國優秀工程師、科學家。自2002年第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起,在原設工程獎的基礎上增設成就獎和青年獎。

  該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産生工程獎、青年獎各十數名,但成就獎僅有一名,其得主可獲得百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創下我國工程科技界獎金額的最高紀錄。

  根據規定,成就獎不單獨提名,須在工程獎獲獎者中産生。成就獎獲獎者由理事會評審,理事會理事由主要捐資人、現任中國工程院領導、現任工程院各學部主任和部分知名專家組成,原則上不少于11人。自1996年首次頒獎至今,已先後有機械、運載、資訊、電子、化工、冶金、材料、能源、礦業、土木、水利、建築、環境、輕紡、農業、醫藥、衛生、工程管理等領域的234位院士專家獲得工程獎。

  其中的成就獎用以表彰那些在工程科學領域作出過重要貢獻和成就的人,這也是我國社會力量設立的工程界最高獎勵。至今,獲得成就獎的僅有鐘南山和錢正英(水利水電專家)、潘家錚(水利水電和土木工程專家)、朱光亞(“兩彈一星”元勳)、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張光鬥(水利水電專家和工程教育家)6人。

  □新晉院士

  70名“新人”獲頒院士牌

  昨天,中國工程院還為2015年新增選的70名院士頒發了院士牌和證書。

  兩院院士增選每兩年舉行一次,2015年是兩院院士制度改革後首次進行院士增選,去年12月,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工程院院士群體再添70名“新人”,更多來自企業和基層一線的工程科技專家當選。

  統計顯示,新當選的70名工程院院士中,男性67人,佔95.7%,女性3人,佔4.3%;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56.2歲,比2013年增選的院士平均年齡下降0.7歲;60歲(含)以下的56人,佔80%;61歲至70歲(含)的12人,佔17.1%;70歲以上的2人,佔2.9%。

  在這些新當選的院士中,來自高等院校的有34人,佔48.6%;研究院所15人,佔21.4%;企業及醫院21人,佔30%。共有6個尚無院士的二級學科産生了新當選院士,鐳射增材制造、大數據和下一代互聯網等學科方向均有新當選院士。

  今年67歲的新晉院士彭永臻是北京工業大學教授,著名城市污水治理專家,主攻專業是市政工程。昨天拿到院士牌的他,首先對長期以來支援理解他的人表示感謝。彭永臻回憶,去年年底收到工程院發來的《致新當選院士所在單位的一封信》,記得其中要求不要舉辦當選院士的慶祝活動,也不宜處處以“院士”稱呼。當時,他立即把信交給校領導,校長説也收到了同樣的信,他們都很讚成工程院的意見,學校沒有搞任何慶祝活動。

  彭永臻説,有院士在報告中提及當選院士後的壓力、動力、定力和擾力,作為搞污水處理的他,屬于環境保護領域,也在高校工作,又新當選院士,“我能明顯感到,近年來公眾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視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環境問題,也沒有像對待其他領域和群體那樣,如此關注院士群體,特別是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更加關注院士的言行。”

  彭永臻表示,去年的院士增選有幾項改革措施做得不錯。例如,進一步規定了申報院士的基本條件,在院士候選人所在單位網上公示提名書,增加了透明度和公開性,不同學部相關學科的候選人材料請另一學部的同行院士評審,等等。

  彭永臻建議,今後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比如將院士候選人的提名書等材料,放到工程院的網站上公示,讓全國相關學術界和工程界的同行都能看到,這樣既能有廣泛監督作用,又能通過這個平臺宣傳候選人的科研成果。這樣做,候選人提名書將更加實事求是、更加準確,隨後舉報也會相應減少。此外,在有必要的文件中,進一步明確當年院士候選人的申報資格與基本條件,有必要進一步明確院士行為準則。

  □對話鐘南山

  “公立醫院要恢復它的公益性”

  要在廣州建設亞洲最大呼吸中心

  京華時報:對于獲得這一工程界殊榮您有何感受?

  鐘南山:説實在的,沒有想到成就獎是我。跟這些工程界大家相比,醫藥工作部主席團給我的認可,更大的是對我的鞭策。再過半年,我將進入“80後”。在這個時期,我還有幾個願望需要實現,給我這一個榮譽,對我是一個動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全世界很難解決的難題,我現在正在跟國外賽跑,研究如何早期發現它的疾病,在沒有症狀出現前就發現它。目前我們已經率先發表了一篇文章。(編者注:2009年1月24日,國際臨床醫學權威雜志《柳葉刀》公布3篇2008年度最優秀論文,由鐘南山領銜的論文《羧甲司坦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的作用(PEACE研究):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得票數最高。這是我國學術界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柳葉刀》上被評選為論文第一名。)

  同時,對社區裏沒有症狀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給予治療。一般治療是肺功能比正常降低50%才治療,完全不像高血壓和糖尿病,高了就治療。這個願望已經快完成了,目前已經領先國外進行更早預防和治療。

  同時,我還有個願望,要在廣州建立亞洲最大的呼吸中心,由于大氣污染和傳染病以及抽煙對呼吸係統的影響很大,因此建立呼吸中心的目的是搞醫教研結合,做一個大的平臺。

  廣東省政府已經同意建一個24萬平方米的中心,跟很多國家研究單位和藥廠建立合作,整個過程需要兩年多時間。未來各種傳染病都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我們正在研究總方向,培養這方面的精英人才。同時,引入大型藥企,更方便有專長的專家進行研究。此外,通過網絡與世界各國的人才共同研究疑難病症。這個呼吸中心的建設現在還需要一個環保部門的批示,估計一個月內就可以開工。

  今年“三會聚首”重在“驅動創新”

  京華時報:這兩天您參加了新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科技界“三會聚首”(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時召開),創新驅動是其中的一個核心議題,您如何理解創新驅動的緊迫性?

  鐘南山:我自己很欣賞習主席的一句話:“把文章寫在祖國廣大土地上,把科研成果運用到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這句話有很重要的含義,就是創造理念要真正用在老百姓身上。比如,我是搞醫療的,在進行診斷預防上得讓老百姓得益。創新驅動最核心的含義在這裏。不同于單純的發現,那只是一種創意,不叫創新。真正的創新是需要落地開花結果的。

  我參加過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那時候鄧小平提出口號“科技是第一生産力”,被譽為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今年的“三會聚首”更是提到了更高層面,除了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對科技人員要求如何創新,更重要的是給了更多更廣的環境,把國家各個部委的一把手都叫來,這給我一個更高的信號是“驅動創新”,而不僅僅是“創新驅動”。後者是各行各業來促動國民經濟的發展,但今年大會更重要的含義是“驅動創新”。

  就如兩位領導人所説的那樣,體制要為創新服務,在申請財政經費的分配和管理許可權等方面要很好改進管理,服從科學家的創新氣氛和積極性。中央領導要求對創新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各級領導要創造好的環境來調動科學家的積極性,同時,提供好的制度和風氣,來鼓舞科學家擁有創新土壤和溫度。

  讓百姓得到價廉有效醫療服務

  京華時報:您對工程院計劃打造國家高端智庫有何建議?

  鐘南山:我有責任在醫改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打造國家智庫中,從事醫療的人應該團結起來推出適合我國醫改方面的建議。我的醫改方向是,現在強調的供給側改革,同樣適用于醫療衛生體係。

  大醫院究竟姓公還是姓私,現在還比較模糊。全國沒有一家真正意義的公立醫院,政府只給公立醫院10%的投資,比如在建築方面給予支援,但其他需要醫院自己搞定,醫生要做很多事情,需要從老百姓腰包掏錢,這是一個要害。

  我在去年提出,政府要把公立醫院的責任真正擔當起來,徹底剝奪它的獨立性,讓老百姓得到價廉有效的醫療服務,同時要調動醫衛人員的積極性,就像要使得科技人員公平獲得名利雙收,使得科技人員得到合理的尊嚴和優惠的收入。公立醫院需要恢復它的公益性,政府不要把最重要的社會責任扔給社會,政府主要是解決老百姓吃飯、教育、醫療和住房問題。(記者潘珊菊)

【糾錯】 [責任編輯: 韓建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2129035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