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我們需要怎樣的“匠人教育”

2016年05月09日 11:08:02 來源: 解放日報

   ■匡瑛

   欣喜背後,其實我還有一點私心在裏面。我的父親是一名八級鉗工,一家汽車公司的員工,曾赴德國進修學習。他現在退休了。他給我的印象,是一輩子都兢兢業業于自己的工作,堅守崗位,但工資不怎麼高,社會地位也不高。所以,當人們由對工匠精神的討論,兼及對工匠的社會認可度的討論,我覺得也很有價值。我也在思考,怎樣的職業教育,可以讓我們這個社會更多一些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也在“升級換代”

   嚴格來説,今天我們討論的工匠精神,和過往手工業層面的工匠精神有一定差異。今天大家對工匠精神重燃熱情,除了民眾已經從對從無到有的追求、對規模的追求,蛻變為對品質的向往,也跟我們整個社會的轉型和産業升級密切相關。

   中國正在走向“中國制造2025”、工業4.0時代,希望以制造業強國戰略,帶動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但與此過程相伴相生的,將有大量智能制造、人工智慧、機器人出現。這意味著,原來那些從事簡單機械操作的工人,如果不及時轉型、提升技能,將會大量被替換,會出現我們職教界熱議的新一輪下崗熱潮。

   以後,我們的技術技能勞動者所從事的,將不再是簡單的技能操作,而是大量復雜勞動和創新勞動。而工匠精神在這個時代的內涵,也將從單一技能的嫺熟、精湛,遷移到愈發注重對復雜情況的處理,對既有工藝流程的創新和改進,和生産方式變化以後的團隊合作。如今我們對職業教育、匠人教育的討論,都必須提升到相應的高度與深度。

   此外,我們還必須考慮到整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新型城鎮化問題。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2%,會有大量農民參與到非農産業中。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賦予他們相應的工匠精神,培養符合城鎮、城市所需的勞動者應有的職業素養的話,也很可能形成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

   進一步而言,工匠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內涵並不完全一致。培養技能是職業教育的核心,而匠人教育的核心是打造一顆匠心。

   我把匠心概括為三個字。一個是“守”,要專注堅守,有堅定的職業信念和堅強的毅力。本著責任意識,一輩子就幹一件事。第二個字是“破”,要持續突破,有一種追求極致、對品質嚴苛要求的精神,同時本人又非常享受。對他們來説,工作可能不再只是一個飯碗,更是一種使命,與其生命相連,有的甚至跟家族命運相連。第三個字,我覺得是“創”。需要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如果説“破”只是集中在某些點,那麼“創”可能就需要突破自我,需要在否定之否定中,將生産、制造、服務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雖然我們目前的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做到匠人教育,但後者可以是前者追求的方向。

   哪些好的匠人教育可以借鑒

   現在説到好的匠人教育,人們常常會舉瑞士、日本、德國的例子。但瑞士的匠人教育體係同家族企業的發達密切相關。日本的不少企業內部培訓承載著它的終身雇傭制度,使其有條件重視職人的培養。以上種種“追求”,在中國都還缺乏實現的土壤。

   因為坦白來説,目前很少有中國企業會覺得培養員工、為他的終身職業生涯發展提供支援,是自己的一種責任和使命。我們的大量企業尚處生存期,考慮得最多的,還是如何先確保企業在市場的大風大浪裏活下來。

   因此,面對那些比較好的匠人教育經驗,我們在受到觸動之外,還是要做一些細致分析,看看究竟好在哪裏,哪些做法可以嵌入到我們的社會環境和文化中。

   事實上,匠人精神和匠人教育在中國五千年文明中是有可以借鑒的歷史資源的,並非舶來品。對此我們應該多加挖掘、利用,畢竟那才是從我們自己的土壤中長出來的經驗和財富。而且,我們也該認識到,所謂“沃土”,並不是什麼都準備好,好事才可能發生。我們完全可以一邊做,一邊完善。就像中國歷史上,一些大師很受認可,大家慢慢就會讓自己的子女跟著這個師傅學,也會很有出息。這樣的現象多了,土壤就會好起來,這是一個相伴相隨的過程。

   由這一點可以看到,雖然我們現在對工匠精神的討論很熱烈,但對精英教育的認同,對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的認同,仍在社會輿論中佔有主導地位。如果這種風氣沒有松動,職業教育仍將是一種被動的選擇,甚至是一種“最後的選擇”。當然,對于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而言,應該認真思考如何讓中國的職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這一點站穩腳跟了,職業教育才能具有吸引力。

   對此,有個做法很值得借鑒,那就是搭建一個國家資格框架。在這個框架裏面,既有我們的學歷學位,也有我們的職業資格認證體係。然後在職業資格和學歷學位之間,有一個等值的關係。于是人們一看就知道,拿到了怎樣的職業資格證書,相當于拿到了本科、碩士學位。這對于高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的認定和尊重有積極意義。

   在這方面,澳大利亞和英國做得很好。他們做得更細致的地方在于,會把職業資格證書同勞動市場上的薪酬掛鉤,給出一個權威的參考坐標。有了這樣一個框架,精英教育也好、職業教育也好,在評價體係上都能有據可依,也確保了職人能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但凡對自己有要求的職人,都需要尊嚴和體面的生活。而但凡能夠具備工匠精神,已經屬于自我實現。如果他們連基本的溫飽都沒有,自我實現就成了一句空談。

   要讓更多工匠中的大師涌現,就不能像以前那樣只講奉獻、不問收獲。要求他們無私,甚至犧牲個人的家庭生活和健康。在如今這個時代,給予技術技能人才應有的尊重和體面、合理的制度、良好的輿論環境,真的非常重要。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業教育發展戰略委員會理事。本報記者柳森採訪整理。)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28970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