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新華社記者追憶著名藝術家閻肅

2016年02月12日 15:50:43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2月12日專電 題:“勇敢、浪漫,國際視野,一個不能少”——新華社記者追憶著名藝術家閻肅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著名軍旅藝術家、劇作家、詞作家閻肅12日晨在北京辭世,享年86歲。2015年3月,閻老策劃創排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文藝晚會,他欣然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訪談,講述個人對紀念晚會的一些初步設想。他當時説:“勇敢、浪漫,國際視野,這些元素,一個不能少。希望我們國家自己在這類題材上的文藝創作,特別是歌曲創作上,今後能拿出更多的經典。”

  “從抗戰中走來,忘不了歷史”

  2015年3月下旬的一天,閻肅欣然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電話訪談。他一拿起電話就説:“時間緊,任務重,紀念抗戰勝利的文藝晚會創作,掐著表、往前走,來不得半點兒懈怠。”

  “我出生在1930年,第二年就發生了‘九·一八’,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東北,現在國際上就有研究認為,那個時候其實抗戰、或者説是二戰,已經打響了。到了1945年戰爭勝利時,其實我已經15歲了,雖然我很小,但戰爭在我青少年時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當時,這場擬于9月舉行的紀念文藝晚會《勝利與和平》,提前半年多就已啟動籌劃和創排,閻老接受重托,出任首席策劃、首席顧問。

  “9月説話間就到眼前了,我這些天好好把歷史上發生的事件捋一遍。”閻老在電話那頭告訴記者,“自己從抗戰中一路走來,忘不了那段歷史。小時候,我就聽過、唱過很多抗戰歌曲,記得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臺兒莊,還有芷江戰役……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忘不了。”

  當時他還對記者強調:“在那時,中國人民經受戰爭蹂躪的時間最長、犧牲巨大,那時留下了大量的文藝作品,都值得我們今天去重溫。”

  當代文藝創作要增加一點“勇敢和浪漫”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終勝利,是屬于世界的,不是哪一國單獨的勝利,所以今天我們要回顧當年的二戰文藝創作,單説歌曲,中國也留給世界一筆財富。在我們的正面戰場上,有《中國不會亡》《歌八百壯士》《大刀進行曲》,敵後戰場上也有《遊擊隊歌》等等,數不過來。”

  在那次電話訪談中,閻老一邊説,一邊就哼唱起來。“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他認為,《遊擊隊歌》中既飽含戰鬥激情,又有浪漫主義的一面,堪比同一時期在蘇聯戰場上廣為傳唱的歌曲《喀秋莎》所能達到的藝術效果。

  “再説當代的創作,抗戰紀念的文藝創作,要增加一點勇敢和浪漫的東西,説到底要有國際視野,因為最終取得的勝利,是屬于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所以國際視野啊,這些必不可少。”他説。

  “別輕易‘哈’(崇拜)誰,但外國好經驗可以參考”

  在那次訪談中,閻老一直主張,年輕人多聽、多唱戰爭時期留下的歌曲,不是炫耀武力,而是表達中國年青一代珍愛和平、但不懼怕戰爭的心聲。

  “現在不少年輕人,説著説著就‘哈誰’‘哈誰’了!但其實,真正值得學習的是那些外國文藝創作中的好經驗。比如俄羅斯、美國,有些是他們特有的民族音樂,有的是交響樂,包括我國周邊的東南亞地區,對于二戰題材的音樂創作,也都留下了經典。我覺得,好經驗可以參考。”當時他這樣對記者説。

  一邊説著,閻老又哼唱起《神聖的戰爭》選段。“作為軍旅文藝工作者,特別能體會,一首好的歌曲,有時候在戰場上強過各種武器十倍、百倍,因為它能鼓舞士氣。”他説,“我建議,今天我們搞群眾合唱活動,也可以唱唱世界各國的經典。”

  盡管這是將近一年前的一次電話訪談,但閻老的音容宛在。他還曾對記者説,希望今後中國能拿出更多屬于自己的文藝經典,“文藝創作的時間,不會總是寬裕的、輕松的,時間永遠不等人”。

【糾錯】 [責任編輯: 劉曉朋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802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