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新型城鎮化如何改變“半城市人”的逼仄人生?

2016年01月27日 08:18:49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月27日電(吳麗娜)熙熙攘攘城市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就業、生活在城市多年,卻難以享受真正的“市民待遇”。他們,曾被稱為“半城市人”。

  所謂“半城市人”,指的是在城市就業但不能在城市定居的一類人,他們一只腳跨進城市,就被統計為城鎮人口,但在享受公共服務方面,如醫療、住房、教育特別是高中以後的教育等,和真正的城市居民有很大區別。他們沒有取得當地戶籍,未能與城市社會實現充分整合。

  正是因著長久以來的種種區別和限制,“半城市人”的人生往往逼仄。

  群體心聲——“像我們這種人,最多算半個城市人”

  “自己就像寄居在城市一樣,除了送快遞基本和他人少有交流,對這座城市沒有太多感覺。像我們這種人,最多算半個城市人吧。”在濟南一家快遞公司擔任快遞員的何磊説,“並不甘心長期跑腿,總想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最讓他擔憂的是,一家人生活在濟南這座城市,生活缺乏長期保障,“自己所在單位未繳納住房公積金,想在濟南買房但存款不夠,回老家又沒有發展前途,像候鳥一樣在城市裏漂泊。妻子和兒子在這裏也沒有社會保險,一旦患上重大疾病或遭遇意外,後果可想而知。以後兒子在哪上學也是一個問題。”

  和何磊一樣,來自農村在城市拼搏的不少“新藍領”都有這樣一種感受——他們不僅和城裏人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即便生活在城市裏,和城裏人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而對于農民工群體而言,差別更甚。盡管如此,他們大多寧願漂泊也不願回家種地。

  據2014年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結題發布的研究報告,我國60%的新生代農民工缺乏基本的農業生産知識和技能,約24%的新生代農民工“沒幹過農活,完全不會”。根據報告,在清華大學2010年至2013年進行的中國城鎮化調查中,超過7成的農民工表示“不打算回鄉就業”。80後和90後的新生農民工群體中,願意回家務農者更是寥寥無幾,分別僅佔7.3%和3.8%。>>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青年藍皮書《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13)》認為,當下城市新移民特別是“鄉-城”新移民,即從農村遷往城市的青年人,是一種非穩態遷移現象。在城市中,他們處于弱勢地位,工資收入水準低于城市職工平均工資,社會保障也不健全,被相對強勢的城市市民邊緣化。在鄉村,他們不像父輩那樣,具有掌握土地的技術和能力,也不能從土地生産中獲取維持其生存的效益,被土地所邊緣。這種雙重邊緣人的角色,使他們既不認同自己城市人的身份,也難以承認自己的鄉村人身份。>>

  時至今日,這些情況仍然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半城市人”這個角色的無奈與尷尬。

  有關專家曾指出,“半城市化”減少了城市化、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即期成本,增加了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如果説,這種制度安排在城市化初期尚有一定的正向收益,那麼隨著城市化進入中期階段和城市綜合實力的增強,其對城鄉關係的扭曲,對城市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將越來越凸顯。

  頂層設計——新型城鎮化改變“半城市人”的逼仄人生

  在我國實行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中,不同戶籍者享有權益不同。“半城市人”雖被統計為城鎮人口,卻“同城不同權”,也使得我國城鎮化水準存在較高“水分”。

  據了解,國家統計局有關城鎮化率的現行指標有兩個:一個是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一個是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按照常住人口統計,我國2014年的城鎮化率為54.8%。按照戶籍人口統計,我國2014年的城鎮化率是35.9%。這二者之間有18.9個百分點的差額,主要構成就是2.5億左右的農民工。顯然,如果按常住人口統計,我國城鎮化率明顯高估了,因為這兩億多農民工雖然被統計為城鎮人口,但由于沒有城鎮戶籍,並沒有完全享受城鎮居民的福利待遇,處于所謂半城市化或不完全城市化的狀態。而若按戶籍人口統計,我國的城鎮化率又被低估了,因為這些農民工畢竟在城鎮實現了非農就業,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城鎮公共服務。>>

  “我們要更加科學、合理地認識我國目前的城市化水準。”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表示,我國目前統計的城鎮化率實際上存在著寬口徑、低標準的問題。所謂寬口徑,就是把居住在城鎮6個月以上的大量農民工也當作城鎮人口統計。他認為,這樣的“被城鎮化”統計是不合理的,需要統計部門把這些非戶籍的城鎮人口經過一定的數據分析,折算成一定比例的城鎮人口,可以説他們是半城市化人口,基本上實現了城市化,但是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有鑒于此,近兩年來,政府陸續出臺新舉措,推出一係列改革方案,逐漸打破城鄉二元制的“堅冰”,進而減少乃至消除“半城市化”以及“半城市人”灰色地帶。

  2014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2014年3月16日,我國頒布的首份城鎮化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首次提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兩個指標,目標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2014年7月,國務院公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和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

  就在最近,政府力推新型城鎮化的舉措再次被明確。

  2015年底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透露,國家發改委2016年將制定實施1億非城鎮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隨著方案的落實,1億非城鎮戶籍人口有望能圓落戶城市的夢想。

  2016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例行召開,部署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會議確定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要求各地結合本地實際,抓緊制定細則,使有別于以往各類暫住證、含金量更高的居住證制度覆蓋全部未落戶的城鎮常住人口,讓他們盡早在居住地享有義務教育、就業、醫療、法律援助等多項基本公共服務。

  城市發展要以促進人的發展為主線,新型城鎮化的“新”恰恰體現在“以人為核心”。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和居住證制度的推行,在不久的將來,“半城市人”的狀況將得到極大改善。“半城市人”這個稱謂亦將成為過去時。

【糾錯】 [責任編輯: 張立紅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07128671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