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95後技工的另類冠軍之路

2015年12月25日 10:16:4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草地周刊·年終特刊

  林春瀧(中)和隊友獲獎後展示國旗和金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産品品質,需要“匠人精神”;“中國制造”真正轉變成為“中國智造”,實現産能輸出,同樣需要“匠人精神”。

  在8月舉行的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代表團實現金牌“零”的突破,取得4金6銀3銅,創造了中國代表團參加世界技能大賽以來的最好成績。

  其中一個95後小夥兒,叫林春瀧。他不懂啥叫“供給側”,但他懂得,工人技術好,造出的産品才好;産品好,企業才好。他對未來有自己的期望,“平凡地扎扎實實地幹下去”,盡量多讀書。

  ■本報記者張書旗 劉小草

  工人林春瀧不懂啥叫“供給側”,但他懂得,工人技術好,造出的産品才好;産品好,企業才好。

  提起即將過去的2015年,林春瀧既驕傲又忐忑。

  驕傲的是自己代表中國,披著國旗站在世界級賽事的領獎臺上,享受到“奧運冠軍”一樣的榮耀;忐忑的是,作為一名數控比賽選手,在國家尖端技術領域工作,同樣面臨未知的轉變與挑戰。

  “埋頭苦幹的人很多,但走出來的極少。”談起這一年的轉變,這個靦腆的廣東青年感慨。從2013年參加全國技能選拔賽開始,林春瀧就很少回家。盡管辛苦,他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學技術,不會錯。”

  在被譽為“技能奧林匹克”的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他和另外兩名隊友以制造項目挑戰賽奪得中國首金。此次金牌零的突破,和奧運會上許海峰射下“第一金”的意義幾可同日而語。

  這個只有中專文憑、從小因為不愛讀書而讓家人頭疼不已的農村孩子,從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世界冠軍。和他喜歡看的周星馳電影一樣,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會因為生活的磨礪發出別樣的光。

  如今,林春瀧已經是中航工業空空導彈研究院11分廠一名數控操作工,師從中航工業首席技能專家魯宏勳。在許多同齡人還在象牙塔裏汲取知識的年齡,他已經投身于國家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事業中。

  連續三屆擔任世界技能大賽專家教練的魯宏勳告訴記者:“對于林春瀧這樣的技術工人,進入工廠一線對他的成長是最好的。因為生産中品質的要求、新技術的應用、産品的多樣性等對他技術技能以及知識的提高,遠比在學校和比賽中強得多。”

  在林春瀧仍顯稚嫩的臉上,魯宏勳倣佛看到了20歲的自己。隨著像林春瀧這樣新一代年輕技工走上歷史舞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升級也將翻開新的一頁。

  從打工少年到世界冠軍

  “錢坑鎮”是林春瀧的家鄉,廣東揭陽市揭西縣一個四面環山的小鎮。

  初中畢業後,和同村的多數孩子一樣,林春瀧走上了打工路,在隔壁鎮子找了一份印刷食品包裝袋的活兒,收入微薄,工作不分晝夜。幹了半年,林春瀧就有些吃不消了。

  “可能是打了工,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才發現讀書的幸福。”憑借著數學上的優勢,他自考了初級會計證,又在二舅的介紹下,進入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學習機電一體化專業。

  正是這個契機,讓林春瀧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我就是喜歡那種能動手操作、又和理論相結合的知識,進步得特別快。”第一學期下來,林春瀧拿了班裏第一。他不甘于此,又報名學習CAD(電腦輔助設計),隨後還參加了一個手繪機械制圖競賽,全憑自學,拿了三等獎。

  林春瀧自稱學數控是“誤打誤撞”,起初是看上了省賽獲獎的一萬元獎金。此前從沒接觸過數控的他,得益于玩遊戲練出的電腦操作速度,屢屢令教練們刮目相看,常給他加油打氣、開小灶。這讓初中時因為貪玩成了“學渣”的林春瀧,一下子體會到數控的樂趣,轉變成一個徹徹底底的“學霸”。

  這時候,他才發現“學到技術技能比一萬塊錢重要多了”。

  機會來了!當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開始時,林春瀧作為下一屆備選選手參加了培訓。作為基地裏為數不多的新手,他反覆向教練、老選手請教,在訓練車間、在學校宿舍,林春瀧腦海中全都是操作難題、項目難點,有時候一頭扎進實訓車間,訓練到忘記時間。

  2015年年中,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制造團隊挑戰賽項目2進1選拔賽上,林春瀧拿到個人及團隊第一的成績,拿到了代表中國去巴西的入場券。

  這一年,他的足跡踏遍中國,走向世界。8月,在巴西的賽場上,代表中國奪得含金量極高的團隊項目金牌。

  高徒背後的名師

  和林春瀧一樣,師傅魯宏勳同樣“動手能力”強。1983年從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技工學校畢業時,他恰好也剛滿20歲,被分配到研究院11車間當鉗工。

  22歲那年,研究院引入大量數控設備。那時候,國內關于數控方面的知識、書籍近乎空白。面對全英文的操作手冊和編程手冊,英語只有高中水準的魯宏勳,硬是靠著翻字典啃了下來。他還自學了當年繁瑣的DOS作業系統和BASIC編程語言。

  每個節假日,魯宏勳幾乎都是在自學中度過的。除了啃書本,一有空他就逼著自己站在數控機床前,研究機床的工作原理、加工流程。

  兩個月後,對數控一無所知的他,不僅在數控機床上編出了研究院第一個加工程式,還制作出了第一個數控加工零件。

  “技術本身對我是有吸引力的,能把一件工件制作得精細、完美,欣賞著自己做完的産品,就能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2002年,魯宏勳成為第六屆“中華技能大獎”的獲得者。“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中國高技能人才楷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1車間門口,一個近20平方米的展示櫃裏,擺滿了凝聚著他心血和汗水的各種榮譽證書與獎杯。

  作為世界技能大賽數控銑方面的專家教練,魯宏勳對林春瀧另眼相看,是因為一個特別簡單的細節:“機床操作需要對機床進行保養,林春瀧保養得很仔細、很細致。”

  在選手培訓中,他也格外注意這種復雜背後的“簡單”。他設計了一套“簡單—復雜—再簡單”的技能培訓計劃:選手們從學校中簡單、單一的操作技巧培訓開始;逐步進階到完善各種工藝工步、掌握各種加工工藝,熟悉多種裝夾、定位與找正方法、測量方法,培養面對復雜結構的加工工藝能力,零件品質的保障能力,積累經驗與技能,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到比賽前優化比賽方案、優化工具、優化工藝等,並通過熟能生巧達到“簡單”的效果。

  而在工作中,他也將這種復雜背後的“簡單”推向極致:在某天線零件的加工中,他設計制作了一次能安裝12個零件的工裝夾具,並編寫了加工程式,使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

  “我們這一行,創新體現在提高零件加工品質、優化流程、提高效率上,年輕人想要進步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工匠’,不能像競技比賽一樣拼速度、拼分數,而是要在創新上多下功夫。所謂的‘工匠精神’,就是體現在精益求精的工藝和精雕細作的制作上,要把每一個工件都做成精品。”

  而通往創新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十幾二十年“專注于一線”,踏實地在生産現場把技術磨煉扎實,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能力,是林春瀧在競技比賽中還不完全具備的,有賴于在未來的工作中繼續積累。”魯宏勳説。

  “平凡地扎扎實實地幹下去”

  奪冠那天,林春瀧第一時間給父母發去短信。不善溝通的父親並沒有説出什麼鼓勵的話,但每次一有電視臺播放兒子的相關消息,一家人必定圍坐在電視機前。

  談及從世界冠軍到普通工人的落差,這個瘦弱的廣東青年顯出超越年齡的成熟:“光環只是一時存在,我還是要回歸工作。就像我師傅説的,工作和現實結合,就會慢慢失去榮譽感。可能我現在基礎好一點,最後還是要在工作崗位上慢慢突破吧。”

  11月初,按捺了兩個月的林春瀧,被分配到一臺可以單獨操控的機床:“終于有機會操作了,算是對我的一種認可。比賽可能允許失誤,可在實際工作中,一出錯工件就得報廢,這個是從嚴的。”剛上手的這一個月,他便體會到實際工作中對“精度”近乎苛刻的要求。

  但對他而言,苛刻的要求並不可怕。獲得冠軍後感受最深的,反而是知識上的匱乏。和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的隊友玉海龍相比,林春瀧覺得自己“書讀少了,不會説話”。

  魯宏勳也感受到了這一差距。在他看來,新一代的年輕技術工人,多數是初中畢業即進入技工學校學習,在文化知識的儲備上相當匱乏。

  “我們的優勢在于競技比賽上的舉國體制,成績提高非常快,比賽成績也是名列前茅,未來的金牌獎牌數會越來越多。但這種發展和職業教育其實是脫節的。”

  魯宏勳介紹,在巴西等國,和林春瀧同齡的孩子們,大多會利用課余時間選修技術類課程。魯宏勳認為,問題的關鍵更在于,技工職業在現階段難以吸引到更多的年輕人。

  他提到一個細節:“我在歐洲見過一個粉刷墻面的工人,是個非常漂亮的小姑娘,放在中國,大家可能會覺得非常奇怪。單從這件事能看出一種社會氛圍,就是各種職業都是一樣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可能我們需要這樣的氛圍,從待遇、身份的認同感上,給年輕人創造更多選擇的機會。”

  林春瀧對自己未來的初步期望,是“平凡地扎扎實實地幹下去”,盡量利用業余時間多讀些書,不斷地豐富自己。“如果能成為魯大師那樣的人,肯定更好了。”

  這個面帶靦腆笑容,正在步入人生韶華的小夥子,堅信著勤能補拙的力量:“三年之內,把實踐經驗慢慢增加起來,跟著魯大師學到本領。活到老學到老嘛,你永遠學不完的。”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17576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