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延安日本工農學校:日本戰俘受感化成為反法西斯戰士

2015年08月19日 08:57:05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西安8月19日電(記者陳晨、姜辰蓉)延安寶塔山的半山腰背後,坐落著幾排平房和窯洞,遊人罕至。70多年前,數百名被俘侵華日軍在這裏的日本工農學校接受教育,有人再次返回前線時,已由戰爭分子變為反法西斯戰士。這一巨大轉變,甚至令在延安的美軍觀察組也深感震驚。

  “1940年百團大戰之後,八路軍俘獲的日軍戰俘開始增多。為教育感化他們,中共決定在延安設立日本工農學校。學校于1941年5月15日正式舉辦開學典禮,第一批入學的戰俘有11人。此後,八路軍、新四軍在前方俘獲的部分日軍官兵被陸續送往延安。”延安革命紀念館研究員霍靜廉説。

  關于日本工農學校的校名,曾有一段往事。考慮到這些戰俘大多出自日本平民家庭和農民階層,自身也深受日本軍國主義的毒害。經過討論之後,決定將之定名為“工農學校”。

  正是這樣的政策,讓許多侵華日本兵被感化。“他們剛來的時候抵觸情緒很重,認為共産黨會用嚴刑峻法對待他們,沒想到共産黨對他們像自己人一樣好。在送往延安的路上,八路軍戰士甚至會背著受傷的日本兵,這讓他們很感動。”霍靜廉説。

  在延安,日本工農學校校長由日本共産黨人岡野進擔任,教學課程包括政治常識、日本問題、社會發展史、經濟和國際時事等。為方便日軍戰俘的生活,中央選派了曾在日本留學的趙安博、李初梨來校任職。

  霍靜廉介紹説,當時中共對日本工農學校學員按照軍團以上幹部待遇給予優待,夥食標準每人每月36斤細糧,3斤肉。“在戰時物資緊張的延安,待遇之優厚可見一斑。”

  曾在日本工農學校學習的日軍戰俘香川孝志在回憶著作中寫道:發給我們的生活費每月3元,當時八路軍排級幹部每月只有兩元。“因此,有的人在星期天就到街上去喝兩盅高粱酒。”

  除了貫穿全天的學習之外,日本工農學校還建有圖書館、操場和俱樂部,豐富學員的學習生活。香川孝志曾回憶,他們在學校玩撲克、圍棋、象棋,甚至還打起了棒球。

  霍靜廉説,正義的力量、仁慈的感化,讓那些深受軍國主義荼毒、初到時只求一死的官兵思想發生巨大轉變,他們逐漸認識到侵略戰爭的罪惡,有的主動加入到抗戰的隊伍。

  1941年,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上,一名日本戰俘被選為參議員。受此感召,會後8名日本工農學校學員自願報名參加八路軍。

  “他們到前線喊話、發反戰傳單,並給家人寫信宣傳八路軍的正義主張。”延安寶塔山文物管理所副主任呂延強説,到1945年抗戰勝利學校被撤銷,日本工農學校累計教育了約500多名日軍戰俘,先後有100多名學員從事敵後統戰工作,或與八路軍並肩作戰,從戰爭分子轉變為反法西斯戰士。

  中國共産黨優待、感化戰俘的舉措,甚至連進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也大為震驚。

  1944年10月,美軍觀察組約翰·埃默森等人到日本工農學校考察。經過考察,他們認為中共對日俘的教育改造是成功的。在其撰寫的關于日本工農學校的一份報告中,曾這樣描述:一個日本工農學校的學生進入學校以後會感受到一種舒適友好的氛圍,他們身邊全都是日本人……

  香川孝志在回憶文章中寫道,在日本工農學校,讓他們懂得了什麼是國際主義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抗戰勝利後,不少日本工農學校學員回到日本,從事反戰與和平事業,為中日友好作出貢獻。”霍靜廉説,日本工農學校是中國共産黨教育戰俘、感化軍國主義受害者的成功實踐,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糾錯】 [責任編輯: 丁峰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08111629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