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政 國際 港澳 臺灣 財經 法治 社會 紀檢 體育 科技 軍事 文娛 圖片 視頻 論壇 部落格 微博
新華網 > > 正文

人物故事:9位勞模的人生片段

2015年04月28日 23:11:4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全媒頭條·勞模)
人物故事:9位勞模的人生片段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新華社記者)勞動者是最美的人。28日,2968名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接受黨中央、國務院的表彰。記者採訪了其中9位來自各個行業的勞模代表,展現他們的一些人生片斷,為讀者分享他們是如何通過辛勤勞動、創造性勞動成就自己的夢想。

中國版圖上一顆小小螺絲釘

  “在很多邊遠地方都有像我這樣的員工,條件比我更艱苦。這個榮譽不是我的,我是代表他們來領這個榮譽的。”廣東省郵政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島郵政所投遞員謝堅説。

  謝堅人如其名,堅守崗位27年。27年來,他妥投疑難郵件3萬多件,救活“死信”3000多封。

  外伶仃島因伶仃孤立而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伶仃洋》就誕生于此。其北距香港長洲6海裏,是珠三角地區進出南太平洋國際航線的必經之地,也是南海要塞。

  “海島通信權到位,就是海島主權到位。”謝堅道出了堅守27年的心聲。

  “前任郵遞員幹了20年直到退休,條件艱苦沒有人願意來接班。”謝堅坦言,接班之後才真正認識到島上有多荒涼艱苦,沒水、沒電,基本生活都沒辦法保障。

  物質條件的艱苦,越發凸顯精神的富饒。本來幾次機會輪換回市區工作,但謝堅都放棄了。“以前我送電報,內容不是喜事,就是悲事。無論哪種,接報人大多會抱著我哭,對于伶仃島的人來説,‘家書抵萬金’。”

  謝堅説自己就是想幹好本職工作,做一個中國版圖上的小小螺絲釘。而在我們眼中,他更像是我國南海小島上的一面旗幟。

勤奮女勞模練就事業家庭“平衡術”

  “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是創造,個人勞動、集體勞動也是創造。”南京港集團港口機械廠技術管理部部長、2015年中宣部和全總發布的“最美職工”中唯一一名女勞模沙夕蘭説。

  沙夕蘭經常跟年輕人説的話是“不要先想著得到什麼,而要先想到付出什麼。”就是這樣一個認為“吃虧是福”的女勞模,參與研發的産品獲得多項專利,累計為企業創造了數十億元的産值。南京港口機械廠也由十多年前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廠一躍成為國內港機制造業的巨頭。

  “這是一個不能吃老本的行業,只有不斷超越自我才能生存下去。”沙夕蘭説,工作27年以來危機感始終都有,“一個人始終都會被超越,而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同了。”

  沙夕蘭借助“沙夕蘭勞模創新工作室”對青年技術人員實行“1+1+1”結對傳、幫、帶,鼓勵年輕人發掘自身閃光點,促進一批中高級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事業的成功也並沒有妨礙沙夕蘭兼顧家庭,她形容自己的生活是“兩點一線”。“我的特長是善于平衡”,人生的這個天平上,事業一邊的砝碼有多重,她的家庭砝碼就要有多重。

  高效工作、快樂生活一直是這位女勞模提倡的。“我從不把負面情緒帶回家。”沙夕蘭説,“每次我取得什麼成績,老公比我還高興。”

“80後”用科技革新改進生産力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勞動創造價值永遠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只有大家齊心協力地勞動,才能不斷地創造價值,推動歷史的車輪往前走。”“80後”産業工人秦世俊在參加完勞模表彰大會後説。

  秦世俊參加工作14年,累計完成25年的工作量,實施技術創新、小改小革660多項,提高生産效率1至8倍。“我慶幸自己的工作有一個踏實的起點。”在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秦家“兩代勞模”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秦世俊的父親曾被評為公司十大勞模之一。如今,兒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

  一身臭汗、滿襟油泥,是父輩們的車工形象。“與父親不同的是,現在産品加工靠軟件控制、智能化操作,不僅勞動環境、強度大大改善,而且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也成倍提升。”秦世俊説。

  嘗到了超越父輩的甜頭,秦世俊在追求數控加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研究出“逆向思維、反向採點”的加工腹板新方法,將生産效率提高了8倍,一次交檢合格率達到100%。在加工新機型尾減安裝平臺時,他創新的方法讓零件加工周期一次性大幅縮短,加工成本降低了75%。

  “工作條件越來越好、效率越來越高,這樣的變化説明國家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工作13年就當上高級技師的秦世俊説,但不論怎樣,腳踏實地、愛崗敬業的基礎不能丟。“在這樣的‘變’與‘不變’之間,年輕工人一代才能走好現代工業之路。

從農民工到多項專利擁有者

  “我並沒有做過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只是作為一位平凡的勞動者在平凡的崗位上,靠勞動一步步走到今天。”北京基業達電氣有限公司工藝員劉軍在參加完勞模表彰大會後説。

  十幾年時間,從農民工到多項國家專利擁有者,劉軍用勞動實現了自己的中國夢。

  河北張家口小夥子劉軍從小家庭貧困,初中畢業就輟學打工,從餐廳服務員做起。2004年,劉軍來到北京基業達電氣有限公司,從車間職工開始,通過自學慢慢上手做結構設計。

  鑽研設計的日子,幾乎很少12點以前睡覺。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劉軍個人申請了好幾項國家專利,團隊更是有幾十項專利。他説,這些成果的背後有太多“屢敗屢戰”的經歷。

  劉軍等研發的三相銅母排配電箱技術,前後歷時兩年,實驗40多次。“那個時候真的是很煎熬,我和我的幾個搭檔有時連續好幾晚不睡覺。”劉軍説,但自己從來沒有感到過灰心,沒有想到過放棄。

  勞動創造幸福、創造美。劉軍認為,就是一句話,要不停地學習、提高自己,並且踏踏實實地工作,以勞動托起中國夢。

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

  寶鋼股份熱軋廠技能專家王軍在表彰大會間隙興奮地對記者説:“在誠實勞動、勤奮勞動的同時,要創造性勞動,發揮萬眾創新的精神,才能讓未來充滿希望。”

  在多年的反覆鑽研和艱苦付出下,王軍由一名普通的崗位輔助工成長為新時代的技術工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累積總結先進操作法5項、技術秘密26項,獲國家專利168項、pct國際專利申請4項,諸多創新成果每年為寶鋼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超億元。

  發明和創新總是不易。層流冷卻技術研發、高強度全密封精整矯直機支承輥技術……有的研發甚至花掉王軍10年多時間。但在他看來,樂于奉獻的人並不是一般人口中的傻子,而是“聰明人更願意做的事”。

  “工人不是僅僅靠體力工作,更需要靠智慧工作,激發一線工人創新,‘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道路就會更快、更順。”王軍説,只要有創新意識,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發明家。

  2008年,王軍創新室成立,這一由10名一線工人、5名現場技術人員組成的團隊,在王軍的全程指導下,近年來培育出3名寶鋼工人發明家。

“老紀檢”用創新之劍保護權力在陽光下運作

  “聆聽了習總書記的講話,我深受鼓舞,倍感壓力。未來將更加嚴肅懲腐,把清理社會‘毒瘤’作為主要職責,以零容忍的態度與腐敗現象作鬥爭。”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紀委副書記、監察局長徐保明説。

  徐保明是一位有18年案件檢查工作經驗的“老紀檢”,組織突破大要案200余件,挽回經濟損失近億元。

  “要用制度保護幹部,用創新之劍保護權力在陽光下運作。”近年來,徐保明牽頭制定的“證人證言收集實施辦法”,使案件查辦取證環節更加規范。

  不冤枉一個好人,但絕不放過一個腐敗分子是他的辦案底線,為他贏得了一些特殊的“朋友”。被留黨察看處理的沈某曾對他説:“你辦案講事實、重證據,秉公執法,真誠待人,俺心服口服,俺敬重你。”每逢節日,都會給徐保明發短信祝賀,儼然把他當成了好朋友。

  這些特殊的朋友也為他辦案打開了局面,“我的事給您添麻煩了,如果你們審案需要,我願現身勸説那些拒不交代的人走從寬之路。”這是一名被他查處過的人發來的短信。這樣的短信非常多,更多是飽含悔恨之意、感激之情。

從“恐高症”到“絕頂高手”

  國家電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檢修公司帶電班主責王進,剛參加工作時一登高就腿軟,聽到放電就發抖,對帶電作業充滿了恐懼。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他一有時間就悶頭研究各種輸電線路的參考書和圖紙。從門形塔到酒杯塔,從單回線路到同塔雙回,哪種塔形應該怎樣攀爬,王進都一一學懂吃透。幾年下來,軟梯法、秋千法等十幾種進電場的套路他爛熟于心。

  帶電作業往往在寒冬酷暑這種電網負荷最高的季節裏進行。特別是夏天,他穿著密不透風的遮罩服在4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一幹就是兩個小時,每次下來,整個人像是從水裏撈出來一樣,鞋裏能倒出一碗水。

  “其實有時候工作中我也很害怕,但有師傅老大哥幫助督促,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慢慢就幹好了。做就要做到最好,不服輸。”王進説,“這次回去,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還要帶領團隊多做一些創新,多鼓勵身邊人去創新。”

中石油唯一一名維吾爾族的技能專家

  中石油集團新疆油田重油開發公司採油作業五區採油班班長、高級技師肉孜麥麥提·巴克,是中石油唯一一名維吾爾族的技能專家。

  1991年,肉孜麥麥提·巴克從和田縣一個偏僻鄉村考入克拉瑪依石油技工學校,畢業後分配到重油開發公司工作,他勤學好問,熱衷于鑽研技術,崗位技能不斷提高。

  為了幫助更多的少數民族員工學好漢語、掌握技術,他鑽研教材,編寫的《少數民族員工採油實際操作拼音教材》《少數民族員工專業漢語學習手冊》和《高級工鑒定前培訓資料》,被培訓機構作為新疆油田公司少數民族員工培訓教材使用。

  2006年,他創辦了新疆石油技術交流網站,網名“準噶爾之子”,專供石油人進行技術和資訊交流。目前,該網站已經成為新疆油田各族員工、國內石油人互相學習技術、交流經驗及共用資料的一個平臺。

  “我從普通工成長為高級技師,一路走來,得到很多人的幫助,甚至得到的比付出的還多。”肉孜麥麥提·巴克説,“我感謝他們,也願意去幫助更多的人。”

反哺農民兄弟

  “我是來自河南太行山區的一名農民企業家,這次能參加全國勞模表彰大會感到特別光榮。”河南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春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裴春亮説。

  裴春亮出生在一個省級貧困村,從15歲到29歲,他賣過燒餅、開過麵館,理過發、照過相,拉過板車、當過推銷員。

  2006年,他創辦了春江水泥廠,成立了春江集團有限公司。到目前為止,春江集團已經形成金融、化工、旅遊、發電等多種經濟體並存的集團公司,擁有固定資産50億元、員工3000名,年上繳利稅8000萬元。

  2005年至今,裴春亮無償出資1.18億元,讓全村153戶無償住進了舒適、美觀的兩層“小洋樓”。他不僅讓每家每戶都入股企業,還讓村裏的年輕人到公司上班。十年來,他拿出近6000萬元帶領大家挖水井、建水池、修水庫。

  “面對沉甸甸的榮譽,我會倍加珍惜。榮譽代表過去,它不是炫耀的資本,而是我前行的動力。”裴春亮説,“這個榮譽將會激勵我在前進的道路上一路拼搏,我要做一個永不褪色的勞模,做一個經得起歷史驗證和人民信賴的勞模,這將是我畢生的追求。”(記者侯雪靜、于佳欣、李驚亞、王炳坤、周蕊、林苗苗、董峻)(更多報道,請掃描新華社攝影部所發“新華全媒頭條”二維碼或掃描微信公號)

[責任編輯: 錢中兵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2111512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