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90年90個第一丨第一次邊境排雷:促進中越邊境繁榮穩定

2017年08月14日 17:05:05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14日電題:第一次邊境排雷:促進中越邊境繁榮穩定

    新華社記者梅世雄、解放軍報記者黃超

    2016年6月4日,雲南省軍區掃雷指揮部掃雷三隊一班下士程俊輝,在執行中越邊境第三次較大規模排雷任務時光榮犧牲,年僅22歲。

    在中越邊境線上,當年的一場自衛還擊作戰,留下了441片大小雷區,分布在1445.8平方千米的邊境線上,給戰爭之後兩國邊民的生命財産和生活造成嚴重威脅和困擾。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高寶新介紹,中國和越南關係正常化後,我國政府于1993年至1994年,組織進行了中越邊境第一次大排雷。

    至1994年9月,雲南、廣西邊防掃雷部隊已清除雷區9872萬平方米,排除大量地雷、爆炸物,移交地方政府安全土地9148萬平方米,打通邊貿口岸和通道160個(條)。

    掃雷對發展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立竿見影。1993年文山州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比掃雷前的1992年增長63.8%,麻栗坡縣1993年糧食産量比上一年增加100萬公斤。掃雷後,者陰山地區開辟的萬畝茶園、萬畝杉林已經開始創造經濟效益。

    然而,由于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約,第一次大掃雷未能徹底清除中越邊境上的地雷。地雷,仍然宛如一把惡魔之劍,高懸在中越邊境各族人民的心頭。

    邊民為生産生活而誤入雷區,或是在已掃過雷的地段踩上被洪水衝刷下來的地雷或其他爆炸物,傷、殘、亡的事件時有發生。

    1997年7月,國務院、中央軍委再次下令:到本世紀末必須徹底清除中越邊境上的殘雷。

    第二次大掃雷拉開了序幕。和第一次掃雷相比,這次掃雷難度大、要求嚴,多為上次掃雷留下的死角地區,山高坡陡,地形復雜,掃雷作業和後勤給養都非常困難。

    1998年5月22日,中越邊境雲南段第二次大掃雷中最硬的一塊 “骨頭”——老山百米生死線,經過雲南省軍區掃雷二隊43天的攻堅,終于被打通。

    “百米生死線”是當年邊境作戰中經歷了數次團級規模戰鬥的一條長140余米、寬90余米的軍事通道,埋有5個國家制造的20余種地雷。掃雷二隊掃除地雷及各類爆炸物2.9萬余枚(件)。

    第二次中越邊境大掃雷行動前後分兩個階段進行,歷時約兩年。中越邊境雲南段完成掃雷面積109平方千米,廣西段完成20平方千米,1999年底全部結束。

    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三次排雷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崇左、百色三市和雲南省文山、紅河兩州的13個邊境縣(區)進行,由廣西軍區、雲南省軍區,會同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第三次排雷是在亞熱帶山岳叢林地進行的,自然條件差、作業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民解放軍抽調專業經驗豐富的官兵執行排雷任務,他們中許多人參加過聯合國維和排雷行動。

    高寶新認為,這些排雷作業對保障邊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促進中越邊境地區安全穩定和繁榮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糾錯】 [責任編輯: 韓松豫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6129680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