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攔截軍機 美俄瀰漫“冷戰陰雲”
原標題:6月19日,俄軍蘇-27戰機在波羅的海上空攔截美軍RC-135偵察機,兩機距離一度僅有大約1.5米;6月21日,一架北約F-16戰機試圖在波羅的海公海上空接近俄防長紹伊古的座機,但被護航的俄軍蘇-27戰機驅離——波羅的海瀰漫“冷戰陰雲”
“波羅的海上空忙碌的一個月”
“波羅的海上空忙碌的一個月。” CNN這句話所描述的,正是近日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波羅的海上空頻繁上演的軍機攔截“危險游戲”。
俄與美國等國這一回合的交鋒要從6月6日説起。當天,俄軍一架蘇-27戰機在波羅的海上空攔截了一架試圖接近其邊境的美國B-52轟炸機。6月19日,俄軍蘇-27戰機又在波羅的海空域先後攔截美軍兩架RC-135偵察機。
6月20日,俄軍一架戰機被指在波羅的海上空飛行時“異常接近”一架瑞典偵察機。瑞典外交部就此事召見了俄羅斯大使。
事情還沒有完。6月21日,俄國防部長紹伊古乘機前往俄位於波羅的海東岸的飛地加裏寧格勒出席會議,座機飛至波羅的海公海上空時,一架北約F-16戰機試圖接近。俄軍護航機隊中一架蘇-27戰機隨即插入紹伊古座機與北約戰機之間,並搖擺機身,露出機翼下挂載的武器以示警告,迫使北約戰機飛離。
而據俄羅斯《紅星報》6月23日報道,俄羅斯此前一週出動戰機攔截靠近俄邊界地區的外國偵察機總計14次。
對此,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研究員李抒音介紹,美俄軍機攔截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可以説是常態化了,今年以來在阿拉斯加和黑海上空都曾發生過這類事情,“但這輪博弈與以往不同的是,軍機攔截的頻率更高,強度也更大”。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許海雲看來,烏克蘭危機至今,美俄之間的對抗從未停止過,而此次軍機攔截事件將雙方的對抗推向了一個高點。
“1.5米死亡距離”
據美國媒體報道,俄軍蘇-27戰機6月19日在波羅的海上空攔截美軍RC-135偵察機時,兩機距離一度僅有大約1.5米。
1.5米到底有多危險?
在俄伊爾-96飛機前機長謝爾蓋·科內紹夫看來,這是非常危險的距離,可能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後果。這一距離實際上是“鼻子靠鼻子”,任何一個錯誤舉動,都將造成飛機相撞。
一位空軍軍事專家告訴記者,在國際空域進行攔截查證,兩機距離通常會控制在100米至300米,即使關係不太友好的兩國軍機,距離也會控制在30米至50米,“1.5米是非常非常近的危險距離”。
“1.5米死亡距離。”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網站6月21日如此報道此次美俄軍機“異常接近”事件。
危險的並不只有距離。
儘管美俄軍機攔截事件時有發生,但此前幾乎沒有涉及俄羅斯或美國政府官員的飛機。北約戰機此次試圖接近俄防長座機,理所當然增加了挑釁的意味。儘管北約辯稱“不知誰在飛機上”,但俄羅斯方面並不買賬。俄國家杜馬議員安東什金表示,北約對待俄如此級別國家高官的行為是相當不正常的現象,這是一種挑釁行為。俄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沙馬諾夫則稱北約此舉為“軍事下流行為”。紹伊古抵達加裏寧格勒主持召開軍事部門間會議時就這一事件&&,俄羅斯西部邊境局勢呈現惡化趨勢,這與北約國家在東歐的軍事活動增強有關。
“美俄中東碰撞的波羅的海迴響”
“軍機攔截已成為美俄在國際空域‘鬥法’的常見手段。”在李抒音看來,美俄軍機攔截事件已多次發生,兩國之間甚至有了一種“默契”。總體而言,雙方飛行員都比較專業和克制,政治層面的溝通也比較順暢,因為軍機攔截事件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並不大。
許海雲告訴記者,軍機攔截是美俄相互進行威懾、施加壓力的手段。美俄之間的軍機攔截總體上還處於有效的政治管控中,無論是“異常接近”還是展露武器,都是“示強”的表現。
俄羅斯《晨報》6月22日刊文指出,“軍機攔截已成為一種政治游戲工具”,特別是雙方關係惡化時,這種情況時常發生。美國《華盛頓郵報》則將美俄軍機的危險接近形容為“相互測試對方的神經”。
而對於美俄何以近期頻繁發生軍機攔截事件,李抒音和許海雲都認為與敘利亞局勢密切相關。“軍機攔截事件是美俄中東碰撞的波羅的海迴響。”李抒音説,近期以來,美俄因“衝突降級區”、美軍打擊敘政府軍等問題對抗不斷升級,在波羅的海的軍機攔截事件也是矛盾累積的結果。
許海雲也認為,美俄在中東地區的對峙和爭奪,使得這一輪的軍機攔截事件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必然”。在他看來,近日美俄頻繁發生的軍機攔截事件,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國軍方和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分歧所致。在對俄問題上,軍方比特朗普政府更加強硬,不排除軍機攔截事件是想要逼迫俄羅斯就範的軍方行為。
“讓人想起冷戰時期的景象”
這一輪軍機攔截事件發生,正值俄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日益緊張之際。從波羅的海到中東,再到東歐,雙方“針尖對麥芒”,關係持續緊張。
在中東,由於美國軍機擊落一架敘利亞軍機,俄國防部6月19日發布公告稱,俄當天開始暫停執行俄美兩國簽署的在敘飛行安全備忘錄。俄國防部&&,今後在俄駐敘部隊執行任務地區,美國主導的國際聯盟的所有軍機都是俄軍防空武器監控的目標。
圍繞烏克蘭危機,美國財政部6月20日宣布,對38個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以回應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舉動。美財長史蒂文·姆努欽説,美國政府致力於通過外交手段維護烏克蘭主權,新的制裁措施旨在繼續向俄羅斯施壓。
而在北約完成在中東歐部署多國作戰營之際,俄防長紹伊古&&,俄羅斯西部地區30多個戰術單位已經處於戰備狀態,隨時可以投入作戰。
許海雲説,冷戰結束後,因為北約東擴等問題,俄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跌宕起伏,而隨着烏克蘭危機的爆發,雙方更是劍拔弩張,甚至能讓人感受到冷戰的氣息。
在李抒音看來,當前美俄關係非常脆弱,甚至比冷戰時期還要脆弱。冷戰時期雙方達成的一些機制還能延續,但如今隨便一些事都能毀掉雙方達成的機制或協定,在烏克蘭和敘利亞問題上都是如此,“根本原因在於雙方嚴重缺乏互信”。
對於包括軍機攔截在內的美俄角力,路透社不無憂慮地指出,“這讓人想起冷戰時期的景象。”(龐清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