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不僅搬運道理 還要播種夢想

2017年06月27日 08:03:58 來源: 解放軍報

    有人説,每個男孩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

    武仲良的課為什麼火?答案也就在這裏。

    首先,他的軍旅生涯頗具傳奇色彩:新兵就當上班長,立過一等功;又從人武部政委到特種部隊當政委;精通跳傘、潛水、狙擊等特戰技能……這樣的經歷符合官兵對英雄的定義,官兵佩服他,更把他視為想成為和超越的那個人。他的這堂課,是在講述一名特種兵的自傳,更是在官兵心中播下了夢想的種子。

    魯迅曾説:“是彈琴人麼,別人心上也須有弦索,才會出聲;是發聲器麼,別人也須是發聲器,才會共鳴。”武仲良的課沒有什麼精美的包裝,卻能抓住官兵的心,讓大家“聽得過癮”,其秘訣就在于他從不講什麼大道理,卻很善于講讓官兵産生共鳴的故事。而且,作為一名旅政委,敢于在官兵面前表白心聲、自我解讀,單是這份卸下領導姿態的勇氣和坦誠,就無形中拉近了與官兵之間的距離。

    其實,貼近現實、貼近官兵,形式力求生動活潑,從來都是我軍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

    毛澤東當年給農民講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塔,最下面的是工人、農民、小資産階級,壓在他們身上的是地主階級、買辦階級,再往上是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頂層是帝國主義……這樣一講,不僅連不識字的農民都明白了,還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翻身做主人”的夢想。

    反觀今天,開展政治教育的條件好了,手段豐富了,為什麼卻難以達到當年的效果?

    從調研情況看,有的搞教育慣于居高臨下、自説自話,只講自己的理,不顧官兵的情;有的不在提高內容品質上下功夫,而是熱衷于做花哨的課件、搞浮誇的噱頭……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好的形式只是敲門磚,好的內容才是感染人、啟迪人的關鍵。教育能不能進得了官兵的“心門”,關鍵還是教育的內容,否則再好的形式也只會流于形式。

    官兵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在于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帶兵人應像武仲良那樣,奔著現實問題和活思想去,多做播種夢想的事,少當道理的“搬運工”,讓教育既“接地氣”、又“冒熱氣”,真正起到震撼心靈、激蕩情感的作用。(羅孝平)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641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