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盧世璧

2017年05月26日 20:00:54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26日電題:打造“最堅韌的骨”--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盧世璧

    新華社記者王賓、李松

    “白手起家”研制出中國第一個人工關節,為數百萬患者帶來福音;

    摘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卻從未停下創新攻堅的步伐;

    近8旬仍主動請纓前往地震災區搶救傷員,自己的手指關節卻因一次次在X光下做骨頭復位手術而嚴重變形……

    碧血丹心照戎裝,俠膽真義鑄醫魂。

    打造最堅韌的骨,溫潤最仁愛的情。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專家組成員、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盧世璧。

    拳拳從醫抱國心,“珍重留為家國用”

    “身祗此身要珍重留為家國用,學需便學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在上世紀30年代那個風雨飄搖、列強侵略的舊中國,身為肺結核醫學專家的盧世璧父親盧永春用挂在家裏墻上的這幅字,讓懸壺濟世的大醫精神在盧世璧心中種下救民報國的種子。

    救亡圖存的號角從未這樣嘹亮,精忠報國的決心從未這樣堅定。1948年9月,盧世璧考入清華大學生物係醫學預科,和同學一起參加“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遊行,向往革命和進步的火種在18歲的盧世璧心中點燃。

    在協和醫學院求學期間,軍管幹部艱苦樸素、任勞任怨的老紅軍作風,讓盧世璧為祖國衛士保障健康、為人民群眾驅除病魔的人生目標愈加堅定。

    如今,位于北京西四環繁華地段的解放軍總醫院已是車水馬龍,而在60年前,作為協和醫院一名年輕的住院醫師,盧世璧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從位于市中心的工作地點調到這片西郊荒野,成為全軍總醫院的“拓荒人”。值班,就睡在簡易的工棚裏。盡管條件差,他始終堅信“組織的需要就是自己最好的選擇”。

    這一幹,就是一輩子。

    “搞科研,別想一次抱個金娃娃”--只為打造最堅韌的骨

    作為一名醫生,需要怎樣面對病患?“一名醫生不僅應是技術高明的大夫,更應該是把臨床和研究結合起來的科學工作者。”

    在盧世璧看來,一個小小的骨關節牽動的,是一位患者、一個家庭的生活與命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骨關節壞死是中國骨科醫生最頭疼的難題。當時,西方國家率先研制出了人工關節來替換壞死的關節,而中國的治療還只能限于關節成形術。這種技術固然能暫時祛除病痛,卻只能讓骨關節處于遊離狀態,“殘忍地”讓患者無法正常走路、活動,落下終身殘疾。

    “一定要研制出中國自己的人工關節!”盧世璧把目光投向了世界人工關節技術前沿。

    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想攻克中國骨科界的“珠穆朗瑪峰”,怎麼辦?沒有資料,沒有圖紙,盧世璧硬是憋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靠著當時國內僅有的一些外文醫學雜志上的骨關節圖片,用木頭刻出了第一個人工關節模型。

    “那時候我們也不會畫圖,拿著木頭模子再找人做工業制圖,然後再灌注、澆築、鍛造。”和盧世璧一起工作的王繼芳教授打趣地説,咱們研制人工關節讓自己練就了“銅頭橡皮肚子飛毛腿”--工廠從不留吃飯,出門只能靠公共汽車和走路,最重要的是不能怕碰釘子,“跟廠家説一遍説不通,就説三遍五遍十遍。搞科研,別想一次抱個金娃娃。”

    有了人工關節,還要確保關節插入骨髓後不能松動,以保持負重和屈曲的功能,這就需要骨水泥。但若技術不過關、操作不當,骨水泥可能在術中造成肺栓塞導致患者死亡。盧世璧和同事們清楚,必須確保骨水泥材料的安全性萬無一失。

    盧世璧叮囑同事們:“醫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要精益求精。”

    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手術室裏,所有人屏氣凝神,中國首例腕關節置換手術正在進行。短短十幾分鐘時間,通過精度極高的操作,人工關節在骨水泥幫助下成功固定在骨髓腔內。縫合順利,排異反應也未出現……

    盧世璧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對一個中國骨關節損傷患者而言:劃時代的革命到來了!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盧世璧創新攻堅的步伐並未因榮譽而自滿、停滯不前。攻克異體神經移植臨床手術排異性難題、首創將記憶合金引入脊柱外科為患者治愈病痛……

    盧世璧用知識分子的銳意創新精神,為國家醫學創新、護佑人民健康撐起“頂梁柱”。

    近8旬4次請纓赴災區--“我願成為人民生命的托付”

    盧世璧堅信,只有把個人的發展與祖國的命運、軍隊的建設和人民的需要緊緊聯在一起,人生才有價值。

    曾有不少醫務人員的微信朋友圈裏轉發過這樣一雙手的照片:幹燥粗糙的皮膚包裹著嚴重變形的手指骨關節,指甲也已變形發灰、部分壞死……這就是盧世璧的手,長期在X光下為病人做骨頭復位手術,自己的雙手卻永久性變形。

    “哪裏最需要我,我就要到哪裏去。”砥礪半個多世紀的風霜,盧世璧的目光依舊像剛剛披上戎裝時那樣堅毅,那樣澄澈。

    面對病人的呼喚,盧世璧一刻也等不了。7天統籌協調9個手術小組,讓17個手術臺24小時連續運轉,把300多名重傷員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

    2008年汶川地震,當時已78歲高齡的盧世璧主動請纓奔赴災區救援。飽受老年性骨關節炎病痛的折磨,盧世璧卻一邊拄著拐杖挪著步子,一邊焦急地自責:“我要是能走快一點,就能多救一個人。”

    仁心柔術、鐵醫俠情。盧世璧的足跡踏遍崇山峻嶺、海島邊陲,為出行不便、缺醫少藥的基層官兵到府服務,把黨的陽光雨露送到官兵心坎上。手術、查房、教學,不管外出巡診歸來多晚,他都顧不上休息,第一時間了解到府就診的患者病情……

    這就是盧世璧,一個精益求精、勇于攻堅的知識分子,一名追求純粹、仁愛俠情的鐵醫戰士。

【糾錯】 [責任編輯: 陳曦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5129619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