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中國特戰精英眼中的外軍“王牌”演訓

2017年04月25日 15:25:23 來源: 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

  10年前,某集團軍特戰旅與泰軍進行的“突擊—2007”聯合訓練,拉開了我軍與外軍聯訓的序幕。此後,該集團軍官兵先後6次成建制與泰國、土耳其、澳大利亞特種部隊開展聯訓,16批百余名官兵赴委內瑞拉、以色列、智利等9個國家特種部隊(院校)留學。在中國特戰精英的眼中,外軍“王牌”的演訓都有著什麼樣的“看點”呢?

    “專”——專人專項 各司其職

    留學土耳其期間,該集團軍特戰旅保障部部長劉珪發現,土軍每個特戰小組都由12人編成,每名隊員介紹自己時,都有一個“專家”的頭銜。人人都是專家?在劉珪看來有些不可信,但在深入了解之後,他不禁為土軍的“專”而信服。

    按照土軍自己的説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負責體能訓練的士官教員,45歲還每天堅持跑20千米以上,且每次跑步都與大家一起完成;負責居民地作戰行動的教員,曾在土耳其東部執行了15年之久的反恐作戰;負責狙擊的教員擔任狙擊手達19年。長期從事某一課目的研究訓練,使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家型人才。

    執行任務時,特戰小組作戰分工明確。比如:衛生專家在行動前負責採集組員血型、牙床等生理特徵,制定醫療救治方案;在滲透過程中擔任翼側警戒,採集化驗作戰地區水源;在行動中對傷員進行救治、記錄烈士遺體掩埋地點的精確坐標和具體地形特徵;在任務結束後整理作戰日志等。

    在一次演習中,土軍派出1個特戰小組掩護大部隊轉移,“敵軍”1個機步營緊追不放。危急關頭,特戰小組中的“爆破專家”結合地形地物,迅速確定爆破方案,對十幾棵大樹和一側山崖實施精準定向爆破,制造了一個復雜路障擋住了追兵,為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

    深入了解後,劉珪發現,“專家團隊”還有兩個好處:全組人員同吃、同住、同訓,除達到服役年限、戰鬥減員等情況外,十幾年不變,彼此配合非常默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能準確傳達資訊;每個特戰小組分為A、B兩個6人小組,每個組都有狙擊、情報等方面專家,即便小組中有人休假或者受傷,整體作戰效能也不會受到影響。

  “細”——方方面面 細致入微

    “太細了!”曾參加過土耳其“特種作戰小組破襲作戰行動組織準備”課題的該旅副旅長田偉感慨,土軍特戰小組擬制1次破襲行動的方案計劃,光種類就有總體方案和具體行動、機動滲透、爆破、逃生撤離等10余種,每個方案的每一個環節又有情況預想、情況處置、預備方案,“拿來就可以打仗”。

    每個特戰小組在計劃擬制階段,會將12人分成兩個小組對任務進行分開研究分析,通過集體討論,從安全性、快速性、靈活性、隱蔽性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選擇出最佳方案。最後根據選定的方案,擬制行動計劃、制定協同、保障方案,明確任務取消條件等各類事項。所有組員在行動出發前,必須將行動方案的相關內容和協同事項熟記于心,在行動中身上不允許攜帶任何與任務相關的資料,確保行動高度機密。

    不僅方案細,單兵也“細”,“穿衣戴帽”均有講究。官兵日常訓練全部穿重約1千克的作戰靴,鞋帶全部塞進鞋舌內防止野外行軍被樹枝挂到,行軍背囊統一過磅,做到25千克分毫不差,背囊裏的物品用塑膠袋包起防止打濕,衣兜內側必須標注清楚血型。長途行軍中,他們用塑膠袋將官兵的生活垃圾包括大小便放入隨身攜帶的垃圾袋中,一起帶走,防止了暴露行軍路徑、身體狀況、兵力規模。

    談起外軍注重細節的特點,狙擊手湯煒煒的發現也讓筆者印象深刻。在“突擊-2013”中泰聯訓中,湯煒煒的狙擊搭檔、泰國隊友攀沙不論天氣多麼炎熱,脖子上始終纏繞著一條長長的迷彩圍巾。起初,大家對攀沙這種“不顧溫度,只要風度”的扮酷行為很不以為然。然而,進入射擊陣地後,大家才發現,攀沙的那條迷彩圍巾竟然是偽裝的一部分,往頭部一蓋,不僅能遮陽防刺眼,而且把頭部和瞄準具遮了個嚴嚴實實,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不僅如此,狙擊手的“裝備”也是細致入微,有用于偽裝的迷彩油、儲存小便的尿袋、穩定射擊的沙袋、用于提神防疲勞的口香糖、引誘小動物的食品、用于指示信號的熒光棒、用于取火的凸透鏡和打火機等。“只要是跟打仗有關的事,再小都要當大事辦!”

  “苦”——制勝秘訣 唯有苦練

    曾到以色列參觀見學的該旅軍官田啟斌介紹,以軍每天都是從早晨8時一直訓練到晚上10時,中午不休息,訓練時間長達14個小時,以軍教官認為:“我們能取得每次戰鬥的勝利,只有一個秘訣,那就是訓練、訓練、再訓練。”

    參加委內瑞拉“獵人”集訓的該旅二營副營長李力,對外軍的訓練的“難”感觸頗深。那裏隊員平均淘汰率近80%,2分鐘完成120個五指俯臥撐、5分鐘完成1.5千米衝山頭訓練、8分鐘完成200米山石路低姿匍匐……校方還常常把學員置于深山老林、荒原沙漠,讓學員陷于孤獨被困、饑寒交加、晝夜無眠的境地,練就“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戰鬥、都能戰鬥”的頑強品質。

    走進外軍特種部隊訓練場,不時碰到讓人嘆為觀止的訓練:信任射擊訓練,1名隊員持靶,1名射擊,子彈“嗖嗖”從持靶隊員頭上飛過;傳遞炸藥包訓練,7個人圍成一圈,依次傳遞1個引信“哧哧”燃燒的炸藥包,在爆炸前最後1秒扔出掩體;抗毒氣訓練,6名官兵只配發4副防毒面具,被關在1間充滿瓦斯、不足4平方米的密閉小屋,5分鐘後出來時,個個面目猙獰,張大嘴巴卻喊不出聲音,口水、眼淚、鼻涕挂在臉上,嘴角帶著血絲……

  “活”——訓練靈活 戰場不慌

    在一次中泰聯訓中,泰軍47歲的“老兵”布密,曾向我方官兵談起他20多年前參加邊境作戰的經歷。他所在的特戰小組在執行任務途中與敵方4人遭遇,幾乎是同時發現對方,布密一方迅速出擊,子彈出膛時敵人還在瞄準,結果敵人全部被擊斃而布密一方無一傷亡,獲得泰國陸軍總部嘉獎。布密説:“我們也不知道會有這個遭遇戰,只是把平時的訓練用到了實戰中,因為平時也遇到過這樣的模擬訓練,打仗時就知道怎麼用。”泰軍認為,人在戰場環境的強大壓力之下向敵人射擊是一種本能和反應,強調動作一定要快,務求先敵開火,要求突出“四快”:發現目標快、射擊動作快、消滅目標快、隱蔽身體快。對射擊動作沒有嚴格要求,發現目標可以採取任何姿勢迅速隱蔽,並且要求無論使用任何槍支,從發現目標到射擊,不能超過1秒鐘,以求達到先敵開火、先發制人的目的。哪怕第一槍沒擊中歹徒,也會令歹徒心慌意亂,進而做規避動作或胡亂反擊,這時候反恐隊員會迅速補上第二槍、第三槍,直到將歹徒制服為止。

    赴以色列參觀見學的田啟斌也有感于以軍的“活”:以軍在搏擊訓練中,隊員與敵人對抗時,用牙齒咬,用手指插、摳眼睛,用膝、拳打擊對方襠部、後腦、心窩等要害部位,力求一招制敵。

    在外軍特種部隊射擊訓練場,基礎的訓練只佔比較小的比重,佔更大比重的是應用射擊訓練。比如,10千米武裝越野考核的終點線就是特種射擊的出發線,官兵衝過終點線後,邊走邊將子彈上膛,沒有整齊的隊列,也看不到固定的靶子,靶子有的隱藏在樹後,有的突然從草叢中豎起,官兵必須在3秒鐘內完成射擊。

    “真”——真打真練 訓如實戰

    一個簡單的“戰場救護”課目,就讓曾在委內瑞拉留學的該旅三連連長易鶴群見識到了真實的戰場。

    自詡“老兵”的易鶴群,剛一進入訓練場,就被隔幾棵灌木的C4(外軍通用的炸藥,類似TNT)巨大爆炸聲波、耳邊不斷射擊的步槍聲、音響裏各種飛機淩空聲、炮彈爆炸聲、“傷員”大聲的呼救聲整得有些發懵,而教員則突然揪著他的衣領急促詢問:“你的戰友在流血,怎麼辦!怎麼辦!”看似簡單的“戰場救護”課目考核,易鶴群卻沒合格。

    在委內瑞拉特種訓練中,他們還把特戰隊員送到醫院外科病房,天天接觸嚴重傷殘人員,聞死屍散發出來的怪味,聽傷殘人員痛苦的呻吟聲;反恐訓練,經常在廢棄的居民區或廢舊的巴士、飛機上進行;虐俘訓練,把隊員打得頭破血流……

    參加“科瓦裏-2014”中澳美聯訓的班長彭承志,在澳大利亞原始叢林中見識了澳軍特戰隊員充滿“花樣”的吃法:自帶魚鉤魚網捕捉魚、鳥等各種動物,每名官兵都能徒手捕捉毒蛇,還能以“聞”“試”“舔”“嘗”四步法,準確辨別野果是否有毒,甚至只需一個塑膠袋就能煮飯,就連喝水也有鑽芭蕉樹取水等七八種稀奇古怪的方法。

    “考生不能提前知道考題”。這句泰軍特戰隊員演習中常挂在嘴邊的話,讓參加過中泰聯訓的該旅官兵們記憶猶新。每次拉練、演練,泰軍都不預演,不設預案,讓官兵們在真打、真練、真過招中提升能力。(李志國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572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