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在“新媒體時代”,軍校學員該怎樣閱讀?

2017年04月25日 09:19:20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資訊時代,軍校學員該怎樣閱讀

    資料圖:2014年10月21日,在西藏波密武警交通二支隊的戰士書屋裏,武警戰士在閱讀書籍。新華社記者潘旭 攝

    曾幾何時,一張桌,一杯茶,一本書,靜靜地翻開書頁,在茶香和書香中,獨自享受閱讀帶來的平靜和安逸——這本是一個普通的生活片段。然而當下,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以光速傳播的時代,獲取資訊的方式、閱讀的方式、溝通的方式都在由互聯網一手打造的“新媒體時代”下被潛移默化地改變。在某種程度上,紙質媒體支撐的閱讀生活,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

    4月23日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在這個全世界都將為書香敲醒心靈鐘聲的日子,我們衷心希望,無論這個時代如何變化,無論傳統閱讀還是新媒體閱讀,在真正有心讀書的人那裏,都可以成為一種“開卷有益”的閱讀方式。希望我們對閱讀的渴求不會削減,讀書的風氣會越加醇厚。

    “讀電子書怎麼就不叫讀書了?”學員崔健被營長“點”了。

    “班裏的同學都在捧著書學習,就你在旁邊摳手機……”營長的話讓崔健覺得很鬱悶:憑什麼捧著實體書就是讀書,而用手機看電子書就只能叫玩?

    兩年後的現在,大四的他已經成為學校的“網紅”,在各類新媒體上發表文章近百篇。由他發起的“優秀網文薦讀”已成為該營第二課堂活動的固定課目。

    談及這兩年學員閱讀方式的變化,教導員儲光若有深意地説了一句:“大潮涌來急。”

    圖書館遭“冷遇”,新媒體成為閱讀新寵

    4月19日,電子工程學院的圖書館內人頭攢動。書海尋寶、有獎薦書、圖書漂流、讀者心願墻、資訊檢索講座……一係列“讀書日”活動辦得風生水起,讓學員們興致盎然。

    “讀書日”熱鬧的景象背後是實體書日常借閱的“冷遇”。據該院圖書館館長安佔峰介紹:“僅2016年借書人數同比上一年就下降了1100人,借閱總量下降了近1/5,每天的借書量還不到60本。過去閉館後管理員要花幾個小時加班整理圖書,現在放歸還圖書的小推車常常是空的。”

    學員去圖書館的次數也在減少。調查反映,學員中每周去圖書館1至3次的佔75%,3至7次的佔13%,7次以上的僅有7%,還有5%的學員平均一周一次都不到。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掌上閱讀的悄然興起。為獲取高速傳播、內容海量的資訊資源,70%的學員將手機、pad、kindle等新媒體作為主要的閱讀方式。學員們普遍表示,在課余時間會選擇拿出手機“刷一下”,刷一下便知天下事。

    “資訊大潮的涌來倒逼我們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改變。”在安佔峰的極力倡導下,一批“移動圖書館”出現在校園各個角落,學員們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下載自己喜歡的圖書。“館藏圖書的‘冷遇’暫時得到緩解,但下一步該怎麼辦我們還需探索。”

    每一種閱讀方式都是時代的産物、讀者的選擇

    戰術係教授施自勝是該院首屆本科生,回憶起學生時代的情景,他深有感觸:“那個時候剛剛改革開放,書店能找到的外文資料非常少,也沒有網絡,倒是學校的圖書館還有一些國外期刊,盡管邊角都被翻爛了,大家仍然會搶著去借閱。”

    比起那個年代施教授想讀一本書的“艱難”,現在學員們的掌上閱讀顯得格外輕松。這種輕松的背後,恰恰也是軍校學員在短平快的資訊時代生活節奏下所作出的自覺選擇。

    時間碎片化是學員選擇掌上閱讀的主要原因之一。“兩眼一睜、忙到熄燈”,除去上課、訓練、活動等,留給學員們自主支配的時間所剩無幾、零零散散。“有時候書還沒讀幾頁,哨聲就響了,倒不如用手機看書方便。”學員葉恒源這樣説。

    《朗讀者》熱播後,有關這個綜藝節目的原著出處、故事背景、細節解讀、嘉賓資料等相關內容很快就被學員們“挖”了出來。通過手機進行延伸閱讀,了解某一熱點的前世今生,這是傳統紙質書籍所不能比擬的。資訊量大也是掌上閱讀吸引學員的重要因素。

    此外,輕松詼諧、及時快捷、共用互動、成本低廉等優勢也是掌上閱讀“吸粉”的眾多原因。

    當然,仍有不少學員是紙質書籍的忠實擁躉。比起手機螢幕上的文字,紙質書籍厚重、真實、溫暖、有深度、有質感,會讓人在潛移默化中積淀文化素養,這是快餐式、碎片式閱讀無法替代的。“我理想的閱讀,應該是一本好書、一盞香茶、一縷陽光、一個靜靜的下午。”學員熊敬偉在休息時還是喜歡拿出一本厚厚的書籍慢慢翻閱。

    讀書的方式不重要,讀不讀書、讀什麼書才最重要

    “在我們還在爭論傳統閱讀和掌上閱讀孰優孰劣時,學員們已經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調查中,學員一旅政委丁春生感嘆道。

    兩年前,在該院圖書館借閱排行榜上,《苦難輝煌》《抗日戰爭》《建黨偉業》等黨史軍史類書籍高居榜首。學員姜奇駿説:“讀完《長徵》,我在想是一個什麼樣的黨能讓人生死追隨,于是我來到了軍校。”兩年後,學員們津津樂道的是“上甘嶺已危,15軍安在”“厲害了我的國”“這盛世如您所願”等熱帖。學員戰鵬説:“看著‘那年那兔那些事’上的彈幕,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強國興軍的路上,無數人與我同行。”

    “學員們的閱讀方式變了,但家國情懷一直在延續。只要是正能量的、對學員成長有幫助的閱讀,都值得提倡。”該院政委沈千紅説。

    與閱讀方式相比,閱讀的態度與內容往往是決定學員成長成才的關鍵。調查顯示,幾乎每一名優秀的學員背後都有著閱讀的故事。“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周繼航深有體會地説,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于自己從小就愛看科普科幻類讀物。“網媒紅人”崔健談到網文創作背後的故事時説:“我手機裏關注了30多個軍媒官微,一有時間就琢磨網文寫作的訣竅,這才有了60W+點擊量的作品。”

    調查中也不難發現,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充電的學員往往綜合表現比較靠前,而靠後的學員則坦言,因為看玄幻小説、打手遊浪費了過多精力。

    尾 聲

    午後的陽光靜靜地灑在圖書館閱覽室的桌上,一批批學員正徜徉在書海中,在他們對面的墻上,鐫刻著毛澤東同志73年前的那句名言:“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如何在資訊時代鍛造一支有文化的軍隊,也許答案自在其中。(李朝林 王微粒 孫程浩)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571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