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飛天之旅,從這裏啟程——走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2017年04月25日 08:19:54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甘肅酒泉4月24日電題:飛天之旅,從這裏啟程——走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王紹茂、王星、郎文海

    四月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綠破土,處處洋溢著春天的氣息。

    4月24日,第二個“中國航太日”,記者走進發射中心。通過檢查站一路向北,穿過弱水河上的神舟友誼大橋,引人注目的是一面中國夢航太夢的巨幅文化墻,遠遠就能感受到一代代航太人徵服大漠、挺進太空的雄心壯志。

    這裏的賓館和街道取名都極具航太特色,宇宙路、飛天路、太空路……就連路燈的造型都是火箭托舉飛船的模型。

    東風路,是這個航太城的主幹道。東風路上最著名的建築,當數東風禮堂。在這座禮堂裏,不知有多少航太人曾高舉右拳宣誓承諾:獻青春、獻終身、獻子孫,誓把衛星飛船送上天。

    中心發電廠就有這樣一對父子兵。父親李振強1974年入伍來到中心,一直從事電機檢修工作。兒子李正華2005年大學畢業後,主動回到這裏,接過已經退休的老父親的班,繼續默默無聞為航太作貢獻。

    “大漠裏有家,我必須回到那裏。”李正華説。

    距離東風禮堂約10公里的地方,淡藍色的發射塔架靜靜矗立在我國唯一的載人航太發射場上。在這裏,11艘神舟飛船開啟了飛天之旅,11名航太員實現了飛天夢想。

    1999年11月20日淩晨,神舟一號飛船發射進入30分鐘準備程式。突然,操作手祝亮發現火箭精瞄顯示儀儀表指針出現左右搖擺的情況。

    精瞄是否準確,直接關係火箭射向。若方向瞄偏了,飛船就無法進入預定軌道。

    危急時刻,祝亮立即向指揮員報告,並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了自己的分析結果:發射塔架打開後出現的電磁幹擾,影響了精瞄電路的穩定,請求立刻對火箭進行人工精瞄。隨後,趙敬花、岳全龍等技術人員迅速進入崗位,手動調整,終于搶在發射前10分鐘實現了火箭精瞄。

    航太無小事,成敗係于毫發。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中心培育了一支嚴謹細致、作風過硬的科研隊伍。

    “一根小白毛”的故事流傳至今。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某型導彈發射任務的最後階段,操作員王長山發現彈體內一處插頭接點上有一根幾毫米長的白毛。為防止通電接觸不良,確保發射萬無一失,他連忙小心翼翼的用鑷子夾,用細鐵絲挑,但都沒能取出來。最後,王長山用一根豬鬃,費了很大勁才把這根小白毛挑出來。

    錢學森知道後,專門把這根豬鬃收藏起來。他説:“我要把它帶回北京去,這是作風細致最典型的事例,每一個科技人員都應該從中受到教育。”

    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從這裏升空,載著航太員楊利偉遨遊太空,圓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此後,這裏又先後將10名航太員送入太空……只有始終奮戰在這裏的航太人知道,這一個個輝煌瞬間的背後,凝聚著多少心血和汗水。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57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