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劉鼎與我軍第一支制式化步槍的誕生

2017年03月12日 09:00:00 來源: 解放軍報

劉鼎生前照片。資料照片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國民黨政府只發給5萬兵力的武器彈藥。到1939年9月,國民黨政府就完全停止供給。八路軍極度缺乏槍支彈藥。有的戰士只能領到幾發子彈,很多戰士上戰場只有兩個手榴彈,或是大刀長矛。沒槍,怎麼打仗?怎麼抗日救國?

    “每個遊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的程度,使遊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毛澤東與中央軍委做出了決定。

    臨危受命赴任八路軍軍工部

    1939年6月,八路軍總部成立了軍工部,在太行山創建了兵工廠,以修槍為主,同時造黑火藥手榴彈,手工倣造步槍年産量僅500支左右。前方急需武器,軍火生産跟不上,令八路軍總部領導非常著急!這時,朱德總司令想到了劉鼎。

    1940年4月的一天,朱德和彭德懷到抗大總校參加第6期開學典禮。朱德找到在該校特科大隊的劉鼎説:“我要你去總部軍工部當部長,把軍工生産盡快搞上去!”

    朱德為什麼找劉鼎?他看上了劉鼎的專業知識和實幹精神。

    劉鼎曾在浙江省立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過3年的機電專業知識,並到德國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選學機電專業課程。1924年朱德與劉鼎同在德國勤工儉學,開展革命活動,是劉鼎入黨介紹人。後來,他們又同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軍事戰術和軍事技術知識。朱德知道劉鼎精通和熟悉各種常規兵器、爆破、無線通訊、機械化裝備包括飛機構造等原理與應用操作,在閩浙贛軍區時就擔任過紅軍洋源兵工廠政委,帶領工人設計制造出紅軍第一批小鋼炮和鐵制炮彈。劉鼎到了延安後成立了武器研究室,研究各種槍的構造和特點。彭德懷、左權、楊立三聽了朱德的介紹,一致讚成劉鼎領導軍工生産。

    劉鼎到任八路軍軍工部後,立刻馬不停蹄地巡察了綿延三百裏地的各個軍工廠。他既看到太行山軍工生産的很多有利條件,也看到不少堪憂的現狀:比如各槍廠造的步槍各式各樣,兩三人或七八人各成一班,手工制造一支槍。各説各自的好。零件不能互換,制造品質不高,該用鋼的不用鋼,該用鐵的不用鐵,槍支較易損壞。同時,工人知識水準和制造工藝的差距也很大,且原料浪費大,不計算成本。

    為此,劉鼎決定:徹底改變生産方式,降低物耗提高武器品質,把幾個人造一條槍的小生産方式,改成按照零部件大分工、大協作、批量生産的工業化方式,改變生産流程,提高工藝,建立統一品質標準,統一槍的規格,實現零部件互換,生産制式化武器。

八一式步馬槍。資料照片

    設計適合我軍特點的制式步槍

    要造制式化步槍,那麼新槍型該是什麼樣的?劉鼎想起自己在遊擊隊擔任武器教官時,劉伯承就和他一起談論過蘇式捷克式等外國步槍又長又重,不適合中國紅軍的山地遊擊戰術,不適合長途奔襲。我軍擅長近戰夜戰,槍身要短些,重量要輕,射擊距離也不用一千多米那麼遠,在二三百米左右能夠準確命中目標就行。

    劉鼎隨即就去八路軍總部找彭德懷匯報了自己的想法,彭德懷聽後大力支援,並要求盡快研制。

    劉鼎回到軍工部,就對各槍廠廠長、技術人員、工人進行了傳達,並很快進入邊統一思想邊學習專業知識邊進行圖紙設計階段。

    針對工人們缺乏造槍專業知識的情況,劉鼎組織了技術幹部、工人和領導三結合的團隊,集體學習研究,例如槍身槍管多長、總重多重合適,什麼樣的槍頭,什麼木料做槍托,槍管彈倉槍栓等等零部件各用什麼鐵軌原料?他們參考延安武器研究室技術人員積累的各種步槍零部件的測繪數據,再結合不同鐵軌鋼材的強度和特性,計算出新槍各零部件的大小尺寸、厚度強度的數據,畫出制造圖紙,再研究制造工藝,試制樣槍。

    如此集思廣益,使大家智慧頓開。為提高槍管硬度的淬火工藝,槍廠副廠長劉貴福和工人們一起潛心琢磨,在油裏添加某些物質,反覆試驗很多次才取得成功。研究刺刀時,劉鼎特別關注刺刀形狀、長度和強度,能否迅速展開,能否適應戰場勇猛的快速刺進抽出動作,能否承受刺刀扭動力量而不折斷或損壞,這個直接關乎近戰戰術的成敗,關乎戰士的生命。劉鼎想,日本“三八大蓋”是現上刺刀出手慢;中正式是扁刺刀禁不住捅容易彎,三棱形強度最好,為此他親自畫出變形三棱形刺刀構造圖紙。

    最終,劉鼎率領太行老軍工們只用了兩個多月的革新創造,就用集體的智慧設計制造出第一支新槍。這支槍吸取了“捷克式”“三八式”“漢陽造”以及我軍積累的造槍經驗。它的長度比一般步槍略短,比馬槍稍長,重量輕,體積小,堅固,外形美觀。射擊精度高,刺刀鋒利、特長,斷面近似三角形,上刺刀半自動,下刺刀手工復原,槍的刺刀緊緊連在槍筒口部,平時折伏在槍桿上不會丟掉,肉搏時能迅速脫鉤展開。全槍重3.36公斤,口徑7.9毫米。裝退子彈機構大有改進,退子鉤(即退殼鉤)是大型的。檢測時,射擊刺殺等各項軍事技術指標全部達標。

    1940年8月1日,劉鼎和槍廠廠長陳志堅,背著樣槍到八路軍總部匯報。總部正開黨委會,很多領導在場。彭德懷首先拿起新槍,翻來覆去地看,掂了又掂,高興地説:“好槍!好槍!”劉伯承説:“我想要的槍老要不到,今天見到了!只有槍機是舊式的,刺刀好,比‘三八式’的長,在刺殺中大大有利。刀形不是日本式的,也不是俄式的,是變三棱形,關閉時平伏,刺殺時彈出有棱,堅固耐用!”徐向前背起槍感嘆道:“紅軍時代如果人人有這樣一支槍就好了。當兵讓我背這種槍,不吃飯也高興啊。”左權拿起槍,高興得邊看邊做刺殺動作。最後彭總問:“可以年産多少?”劉鼎答:“3個廠大約生産3000支。”彭德懷對劉伯承説:“夠裝備1個師。”又問:“如果擴大生産,年産9000支,一年裝備3個師,3年就是9個師,怎麼樣?”劉伯承説:“好啊!”彭德懷當即將新槍命名為“八一式步馬槍”,並令軍工部迅速組織生産。

陳列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劉鼎使用過的工具。資料照片

    批量生産裝備部隊獲好評

    劉鼎從總部回來,立即給各廠頒發統一圖紙,要求停止制造雜牌槍,批量生産制式化“八一式步馬槍”。

    生産制式化步馬槍,必須有尺寸統一規格化的零部件,還要經過嚴格檢查、驗收,設備能力、卡具、工具、量具都需要改進,生産組織、管理也要進行一係列的改組。軍工部立即對各槍廠的步槍生産建立起統一的品質標準管理辦法。劉鼎要求把新槍的每種零部件各出一個精細模具。另外做出3套檢驗樣板,一套樣板存在庫房裏,一套樣板檢驗時用,一套樣板歸工人那裏。工人做好的東西要嚴絲合縫地漏過樣板,再經過檢驗合格後總裝。

    剛開始造制式槍時,習慣了手工造雜牌槍的工人,就認韭菜葉厚薄的標準,説清朝老祖宗傳下來就這麼做,才差這一個韭菜葉,怎麼就不能用了哪?差一韭菜葉啊!劉鼎和廠長就讓他拔一根頭髮,讓他拿千分尺卡一卡,7絲到8絲。問他懂絲嗎?不懂,不懂就教!

    為提高造槍品質,劉鼎帶領廠長和技術幹部組織工人學文化,認卡尺,教看圖、英制公制換算、各種量具使用、機床操作等,一遍不會繼續教,手把手地教,直到會了為止,使大家的技術水準得到普遍提高。

    劉鼎教知識教技術還交心鼓勁。他與政委、教導員、各廠政治指導員分頭到廠裏和工人師傅們聊天,耐心講解大分工造槍的優點,統一品質標準的好處,講制式槍不易壞,也方便維修。講前線戰士用上好槍,勝仗就打得多,多殺鬼子,早日把侵略軍趕出中國。經過學習培訓和耐心細致的思想交流,工人們造槍的積極性和熟練度不斷提高,一大批來自鄉間的工匠和青年農民,逐漸成為太行山上第一代産業工人。

    1940年秋,我軍建軍史上第一支制式步槍“八一式步馬槍”開始批量生産裝備部隊。經過戰鬥的考驗之後,戰士們誇讚説:“總部兵工廠的‘八一式步馬槍’使用效果比‘三八式’好。”“閻錫山兵工廠造的步槍不如咱‘八一槍’的性能好。”“咱們的槍不亞于‘漢陽造’啊。”各部隊爭著要“八一式步馬槍”。聽到前方將士的誇獎,老軍工們的幹勁更大了!1940年第四季度,“八一式步馬槍”就生産出3364支送往前線。隨之子彈産量也翻倍增長,劉鼎帶領技術人員新建了第二個子彈廠和機器設備制造廠。太行老軍工為抗日前線源源不斷送去能與敵人火力抗衡的武器彈藥。

    “八一式步馬槍”,是我軍第一支制式化的步槍。它的誕生,是太行老軍工們用赤誠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智慧凝聚而成。“八一式步馬槍”,開創了我軍制式化武器裝備制造的先河。(劉文山 唐雷)

【糾錯】 [責任編輯: 王楠楠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9507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