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中條山三千勇士跳黃河 一段鮮為人知的抗戰往事

2016年03月18日 16:21:51 來源: 央視網

    中條蒼蒼:大河東去歷史終被銘記

    長河落日村舍空,荒野漫風草木腥。風淒淒兮月色冷,聲慘慘兮野魂鳴。壯士去兮不復返,赴國難兮做鬼雄……這是魏有奇在自己新近出版的《中國抗日老兵頌》裏對悲壯的中條山記憶的緬懷詩文。

    在抗日戰爭中,這場最終慘勝的戰役及整個中條山保衛戰有着其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它阻止了日本南下西進,保衛了大西北,保衛了隴海線,保衛黃河,保衛中原,保衛了革命聖地延安,為後續抗戰贏得了時間和空間。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候,是陜軍為中國抗戰奠定了一些後續基礎。”張恒説,“隴海線當時負責抗戰物資的運輸,另外得中原者得天下,失去這兩樣,中國就完了。它不像武漢會戰,打完還有迴旋的餘地。當時去重慶就秦嶺一條路,陜西丟了的話,秦嶺大門就打開了;等到四川無險可守,重慶就可能丟了,當時的國民政府有可能成為流亡政府……”

    車國光也在前述材料裏稱,此戰讓日本人在中條山黃河北岸吃掉96軍和38軍、佔領茅津渡、強渡黃河、截斷隴海線,從而進犯西北的企圖落空,這支讓蔣介石五味雜陳的陜軍部隊(西安事變中楊虎城的嫡系部隊),不但打贏了戰役,而且也拯救了自己。(1984年11月7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部下發的《關於確定楊虎城部三十八軍指戰員參加革命工作時間的通知》中,明確説明:楊虎城部三十八軍是我黨統一戰線工作的一個典範。)

    時間過去七十六年。2015年清明前夕,民革陜西委員會、部分老兵後裔及志願者從西安出發,輾轉千里來到中條山一帶祭拜先烈,央視網記者隨行。近三十年來,每逢清明晉陜兩地都會有人自發來到中條山祭祀。

    3月28日正午,芮城縣聖天湖景區,陽光打在七十六年前先烈們用鮮血浸染過的土崖上,耀眼明亮,數裏外的黃河靜靜流淌,中條山抗日英雄跳黃河殉國紀念碑下,祭祀團一行點香燃蠟後肅立靜默,17路軍後裔、72歲的竇培信代表祭祀團開口只説了句:“38軍、96軍的烈士們,今天后人們來看你們……”便情難自禁,泣不成聲。

    大河不言,一去不返。然而七十六年前,數千名“陜西冷娃”們的縱身一跳,終被他們的後人、被自己的同胞、被歷史所銘記。

    中條蒼蒼,黃河湯湯,豐碑魏巍,慰我國殤。(王甲鑄)

    注:文章部分內容參考張恒《黃河魂》、魏有奇《中國抗戰老兵頌》

   上一頁 1 2 3  

【糾錯】 [責任編輯: 張驕瀛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88122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