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令狐恩強:消化系統疾病的內鏡診治

2016年03月07日 16:26:48 來源: 新華網

    近年來,消化內鏡領域進入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各種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以往的診斷盲區、治療難點逐漸被新技術所突破。消化內鏡的發展對消化系統疾病診斷和治療起到了革命性推動作用。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介紹,我國50年代就有半驅式消化內鏡的引入,內鏡的發展切實解決了消化系統疾病的很多問題。比如消化道腫瘤的早期發現,包括食道癌、胃癌、結腸癌等。在這些癌症的普查方面,消化內鏡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如果早期發現腫瘤,就可以採取內鏡下切除,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吃的太燙容易誘發食管癌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食管癌、胃癌等發病率又非常高。如果在中晚期治療,不但會消耗大量醫療資源,而且患者生存時間也不長。令狐恩強認為,大多數人是因病就醫,有了症狀才到醫院去看病,這是一种老思維,“消化道腫瘤早期鮮有症狀,有症狀的時候就已是中晚期了。所以,我們應該往前再推一步,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做到早期發現。然後在內鏡下把癌變的部分剝離,這樣就大幅度提高了消化道癌的治愈率。這是消化道癌診治的新模式。”

    令狐恩強介紹,所謂高危人群,簡單理解可以從三方面考慮:一是指高危地區的人,一般是和生活習性相關的,比如食管癌在華北地區呈高發趨勢,高發的原因主要是飲食等因素,如吃的比較燙、常吃腌制泡菜等,這些都是誘因。二是家族性的消化道疾病,比如父母親有一方面患有消化道癌,後代就屬於高危人群,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家族性結腸息肉病。三是有慢性疾病背景的人群,比如有重度萎縮性胃炎的患者,結腸裏有息肉,所以要定期進行檢查。

    消化內鏡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外科手術

    消化內鏡是診斷消化道疾病不可或缺的環節。令狐恩強介紹,從食管鏡、胃鏡、結腸鏡、小腸鏡、超聲內鏡、各種子鏡到膠囊內鏡、膠囊機器人等,消化內鏡所涉及的範圍不僅僅局限於消化內科,“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住院的病人75%至80%是要做內鏡手術的。”消化內鏡除了診斷疾病以外,還有治療疾病的重要作用,它在某種程度上已替代了胸外科、普外科、肝膽外科的部分手術,比如消化道早癌在胃鏡下切除就可以了,膽管結石手術也不需要開刀,賁門失弛緩患者也不用開胸了。

    令狐恩強2009年帶領團隊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的基礎上研究出了消化內鏡隧道技術,這一技術就是在黏膜層和固有肌層之間打一條通道,通過這條隧道進行一系列的診斷和治療。這項技術替代了很多胸外科的手術,可以用內鏡直接進到縱膈、心臟周圍做一些手術,且比開胸手術創傷更小,手術所用時間更短,術後恢復效果更好。

    隨着隧道技術的廣泛推廣和應用,令狐恩強2013年被美國胃腸病學會(ACG)授予年度唯一國際獎。令狐恩強介紹,消化內鏡學涵蓋的方面非常廣,既有消化科的問題還有普外科、胸外科、肝膽外科的問題。目前,消化內鏡隧道技術在食管部位已經成為常規手術,在胃、結直腸手術封面還在進一步研究探索中。

    膠囊內鏡讓你胃鏡檢查不再痛苦

    令狐恩強介紹,許多人一提到做胃鏡就會感到害怕,以至於很多人明知自己有胃病,卻依然拒絕普通胃鏡的檢查,錯過早期診斷的最佳時機。而現在受檢者只要服下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藥丸大小的智能膠囊就行了。這種膠囊隨磁控力在受檢查者體內移動並拍攝圖像,醫生利用體外的圖像記錄儀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檢者的整個消化道情況,從而對其病情作出診斷,期間受檢查者可以正常與醫生交流,無絲毫不適。完成使命的膠囊將自動被排出體外。“膠囊內鏡所做的檢查叫做無創內鏡檢查,就是沒有創傷的內鏡檢查。另一種有創內鏡檢查就是運用電子鏡等常規使用的內鏡從嘴裏插進去,因為是用外力插進去的,會碰到管壁,這種叫做有創內鏡檢查。”

    胰腺囊腫不可忽視

    令狐恩強説,許多人對小的胰腺囊腫一般都不放在心上,但有的不是單純的囊腫。囊性腫瘤包括漿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等一系列腫瘤,其中有一部分是有潛在惡性的。有潛在惡性就意味着有可能發生惡變。

    如何做到早期診斷?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是利用超聲內鏡從胃內貼着胃壁朝向胰腺,在不到一厘米範圍內貼在瘤上進行超聲檢查,超聲以後圖像會放的很大,然後使用穿刺針直接穿到囊腔裏邊,將穿刺針的針芯拔掉,針殼留着,然後通過0.7毫米的子鏡觀察囊腔來進行判定。接着通過該孔道使用0.7毫米的活檢鉗進去取組織來進行定性;還可通過穿刺針給囊腔內注射硬化劑,慢慢的這個囊就消失了,這樣就起到了微創診斷與治療作用。

    令狐恩強,男,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博士/博士後導師、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食管胃靜脈曲張學組組長,北京市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軍隊優秀中青年技術專家,被評為中央保健先進個人,美國ACG 國際獎獲得者。創建消化內鏡隧道技術治療學,2012主編出版世界首部《消化內鏡隧道技術治療學》,主編出版《Therapeutics of Digestive Endoscopic Tunnel Technique》 (Springer 2013),等近20部專著與專業光盤,發表300余篇中英文論著與文章。提出的診斷與治療一體的LDRf分型記錄法,是全世界首個覆蓋全消化道的靜脈曲張分型記錄法,在全國使用;提出的肝移植術後ERCP膽管狹窄的A/B/C/D 分型法對膽管狹窄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提出的賁門失弛緩內鏡下I/II/III分型法、與黏膜粘連度a/b/c/d/e/f分級法填補了國際空白,為消化內鏡隧道技術的適應證與禁忌症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糾錯】 [責任編輯: 黃爍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780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