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為方便大家買菜 唐山七旬老人“賠錢”賣菜近20年

2015年11月08日 19:20:57 來源: 河北新聞網

    “做買賣,不掙錢”這是商人口中常説的一句話,大家往往也都是一聽而過,大都不會相信。可在唐山市豐潤區小屯村有一位婦孺皆知的老人,他常年開着一家小雜貨店,要説他會盈利,就連附近村的村民都不會相信。老人名叫李清達,為了方便村民生活,17年前在自家開起了小賣點,賣些常見的瓜果蔬菜、日用品。商品基本上都是按進價賣出,有時還會低於進價賣出,幾乎每天都在賠錢做買賣,可他卻從無怨言。“大傢伙奔着我來,就算賠錢也無所謂,只要大家覺得方便,我就高興。”

    朝五晚九周而復始17年

    近日,熱心網友“太陽升”告訴記者,在豐潤區小屯村有一位好心老人李清達,多年來一直賣着平價蔬菜,幾乎每年都賠錢,但為了方便大家買菜,他這一堅持就是17年。“老人家庭情況不錯,本來完全沒必要受這份苦。就是有份熱心腸,所以一直堅持着,村民們都十分感激他。”

    帶着一份尊重和好奇,記者與熱心網友一同前往老人家中。途中“太陽升”告訴記者,“老人每天都出去進菜,拉到村子裏,都是以進價賣出,要麼就是在進價基礎上加個1、2毛錢,算上運費和折損,根本掙不到什麼錢。”知道老人心善,附近村民都慕名而來。“有時足斤足兩,老人還會再添上些,讓大家得到實惠。”

    聽着網友的訴説,不多時,記者就來到了李清達老人的家中。採訪當天,恰逢唐山降溫,小雨綿綿,就連年輕人也覺得有些寒冷。但這並沒有妨礙老人的腳步,與往常一樣,李清達四點多起床,五點出門進菜。

    記者進門時,李清達也剛剛回到家中,正卸着一車貨物。雖然已經70歲了,但老人手腳利落,搬運東西一點不比年輕人慢。常年的勞動,讓老人身體十分硬朗,只是有些駝背。看到眾人,李清達十分高興,趕忙放下手中的箱子,招呼大家進屋。“今天回來的早些,要不你們還遇不上我呢。”李清達老人笑着説,一個月中,他至少有25天要外出進貨,只要不是暴雨、大雪都會出去。其實,老人家的房子並不小,但為了蔬菜新鮮,仍堅持每天進菜。“早上五點出發,晚上九點關門,已經有17年了。”

    每天搬運貨物超過千斤

    平時,家裏只有李清達和老伴在家,早上老人騎着電動車出門,走上三四十里地,進回七八百斤的貨物,老兩口再一起慢慢地拾掇到商店內。因為年紀大,老人刻意提早些時候整理,就怕趕不上村民來買東西。一來一往,每天搬運東西超過一千斤,但老人從不喊累,“我身體好,不感覺累。就是每天收攤比較晚,有些乏,不過也沒啥。”“我以前在豐潤區上班,下班時總會給左鄰右舍捎回去想要的東西。”李清達稱,他時常給村裏人捎些糖、洗衣粉之類的日用品。退休後,他就想自己賣些東西,方便大家。“從那以後,我這就開始賣上東西了。一開始只有五六種,後來樣數就變多了,到現在已經有幾十種了。”

    老人説着,把記者帶到了大門前,門廊兩側是兩間廂房,其中一間用做儲物,一間賣東西。一進屋內,記者發現裏面的東西可真是不少,一一擺在貨架上,儼然是一間小超市。在房間外,記者看到一筐筐有些不太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李清達説,他每天都要挑出不新鮮的瓜果蔬菜放在一旁,留着自己吃,吃不了的也會送給左鄰右舍。“村裏人買東西,咱得挑好的賣啊,不能將就。但價格還是按進價賣,最多加個1毛、2毛的。”

    一邊説,李清達一邊收拾起東西來,一大箱蘋果被他輕鬆抬起,放在屋外。屋外是瓜果蔬菜,屋內是食品日雜,一一擺放到位才放心地等着客人來。隨着發展,村裏也開起了大超市,但來老人這裡的人從不見少,這也讓有些人心裏不是很舒服。“跟我關係好的人告訴過我,有説我壞話的,説我賣得便宜,是因為東西都是破爛,我只當沒聽見,繼續幹我的活。”

    雖然有着各種流言蜚語,但老人開店賣貨的心從未減退,“我還是相信這世上好人多,咱們以誠相待,別人也會對咱們好。”

【糾錯】 [責任編輯: 李朋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8128401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