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點讚!八旬老軍醫社區義診10年 病人多到數不清

2015年11月02日 10:29:08 來源: 成都日報

    10月30日又是一個義診日,大面街道好日子社區廣場休閒亭內,86歲高齡的范忠貴一大早就來到這裡為居民看病。聽診、詢問、判斷、開處方……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茍。每月10日、20日和30日是這位退休老軍醫固定為大家義診的時間,這一習慣他已經堅持了五年。就算不是義診日,平時社區裏誰有個頭疼腦熱,找到范忠貴他也從不推辭。他説自己從貧苦農家娃成長為一個醫生,要不是別人的幫助,他不可能走到這一步。現在他雖然退休了,但也要發揮餘熱,只要頭腦還清醒,他就要把義診一直辦下去。

    醫術高明 花小錢治大病

    進入深秋,早晚天氣已經很涼了,但義診現場卻熱火朝天。上午9點,范忠貴準時出現在休閒亭裏,聽診器、血壓計等常用器材擺放在桌子上。居民們排着隊,秩序井然,每一個病人,范忠貴都認真詢問,吃過什麼東西,有什麼症狀,再細微的細節他都不放過。正在等待看病的居民張惠琼説,這些年,沒人能數得清范醫生究竟看過多少病人。“反正在社區,大家都知道生了病就找范爺爺。拿着范爺爺開的處方去抓藥,不僅花錢少,病也好得快。”

    范忠貴年輕時是一名軍醫,部隊轉業後,他進入成都中醫學院醫療係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四川省級機關第二門診部工作,曾是省級領導的保健醫生。現在,86歲的他每月三次定時在社區開展義診。

    前來找范忠貴的病人大多數是慢性病或經治療效果不佳者,他們在范忠貴的幫助下,都很快得到了康復。社區群眾唐如義説起范爺爺,就止不住地感謝。他説,有一次他患病,住院、檢查、輸液、打針近半個月,花去近兩千元。後來,他按照范醫生給出的藥方,到藥店買藥服下後,很快就好了,“前前後後總共才花了十多塊錢。”

    不管颳風下雨 義診從不間斷

    其實范忠貴的義診路從10年前就開始了。2005年,退休後的范忠貴和老伴來到社區養老,不久後,附近的居民都知道他是一名退休名醫,醫術高明,有個小病小痛,便經常找到他,請他瞧瞧。面對居民的請求,范忠貴從不推託,都會耐心接待,細緻看診,遇到腿腳不方便的居民,他還要主動到居民家中為他們看病。漸漸地,找他看病的居民多了,范爺爺想到居民們有需求,自己身體也還算硬朗,便打算發揮餘熱,自己辦一個義診服務點。2010年,范忠貴和社區商量,在社區老年活動休閒亭內辦起了一個臨時的診點,將每月的10、20、30日上午設為固定的義診日。

    好日子社區書記馮裕益回憶,幾年來,不管颳風下雨,義診從不間斷,范忠貴不收一分診療費,也沒給社區提過一個條件。幾年前的一個冬天,天上飄着雪花,范忠貴坐在休閒亭裏頂着寒風給居民看病。路過的馮裕益看著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他馬上讓社區工作人員找來幾塊紙板給范爺爺遮風避雪,還為他買了一個暖手袋。“范爺爺心腸好,啥都不圖,只要把大家的病治好了他就高興。”馮裕益告訴記者。

    做人不能忘本 用所學回饋社會

    每次義診日,前來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最多一次一上午看了54個人,范忠貴從不喊累。就算人再多,他都要堅持為居民服務完才“收工”。最晚的一次,他從上午9點忙到下午兩點多才吃午飯,讓老伴格外心疼。最近三年,僅義診日,范忠貴就為近4000人次看過病,厚厚的十多本治療記錄本,見證着他的付出與辛苦。不少居民想感謝他治好病,買些水果、營養品或是錢登門感謝,都被他一一拒絕。“為大家看病,我不圖什麼。”

    雖然辛苦,但范忠貴卻樂此不疲。他説,只要自己的身體條件允許,只要自己有精力,這樣的義診就會持續下去。“我出生在山西農村,因為家裏窮,我13歲就離開了家。後來到了部隊,從衞生員做起,成長為一個合格的軍醫。做人不能忘本,我能有今天,完全是黨培養教育的結果。”范忠貴説,他願把60餘年所積累的醫學知識,無私奉獻給社會,更好地為人民群眾解除疾病所帶來的痛苦,以此回報黨和人民的培養教育之恩。

【糾錯】 [責任編輯: 魏詩孟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60128384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