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牛何松給方園園的匯款收據。

資料圖:牛何松和方園園的來往書信多達上百封。
(二)踐行承諾
1999年底,牛何松的父親患腦血栓導致半身不遂,家裏經濟壓力陡增,這時他想退出“蓓蕾行動”。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優秀小記者……方園園的一本本獲獎證書和一張張優秀成績單,一次次撞擊着牛何松的心靈,使他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方園園強烈的求學願望,決定自己再難也要繼續踐行自己的諾言。
為了給方園園攢學費,他2003年結婚時沒敢拍婚紗照,甚至沒有買一雙像樣的皮鞋,小兩口只花了308元就走進婚禮殿堂。“電視不要太貴,能看就行;衣服不要名牌,合身就行;生活不要奢侈,吃飽就行。”這是婚後牛何松和妻子的“約法三章”。妻子明白他的意思,從沒買過高檔傢具、穿過名牌衣服、戴過手飾項鏈。
2005年7月,方園園參加高考名落孫山。正當她苦惱、失望之際,牛何松多次寫信、打電話,鼓勵她落榜莫失志,鼓起勇氣再復讀一年。可復讀費又從何而來?“我繼續資助你,直到把你送進大學。”方園園回憶説,當時牛叔叔説這話的態度很堅決,根本不像家裏負擔很重的樣子。
2006年,方園園如願以償考上安徽中醫學院。牛何松趕到安徽岳西專程送她到合肥上大學,臨別時又給她留下2000元學費,鼓勵她好好學習。而就在這期間,牛何松的父親患了晚期肺癌,在2008年病逝。但沉重的家庭負擔並沒有將他壓倒,牛何松和妻子一起省吃儉用,捨不得多花一分錢。他們在方園園讀大學的五年裏,整整資助了她3萬元。
2011年7月10日,方園園拿到大學畢業證書後,第一時間向牛何松報喜:“牛叔叔,沒有你,我上不了大學。謝謝你這麼多年來一直資助着我。”從太行山革命老區到大別山革命老區,從黃河之畔到長江之濱,從橄欖綠警營到神聖課堂,14年,一名武警警官和一個失學女童一起堅守着彼此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