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生前親密戰友喬安山:他一直陪伴在我身邊
雷鋒,一個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名字。這位一生助人為樂的解放軍戰士在22歲那年因公犧牲。2015年3月5日是《人民日報》刊發“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52周年紀念日,雷鋒生前所在團特意在北京舉辦學雷鋒主題攝影展,希冀能進一步弘揚雷鋒精神。近日,雷鋒生前親密戰友喬安山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回憶與雷鋒相識乃至分別的點滴細節,並闡述對“何為雷鋒精神”的看法。
相識:雷鋒助其寫家信 為喬母寄錢治病
1941年出生的喬安山與雷鋒結識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共與雷鋒相處三年多時間,兩個人的關係十分要好。當時喬安山文化程度較低,也並不愛學習,他給自己的評價是“挺調皮的”。雷鋒看在眼裏,便主動給他買紙筆學文化。
“我挺高興。那會兒我愛抽煙,把雷鋒給我買的本撕下來當捲煙紙。”不僅自己捲煙抽,喬安山對別人也有求必應:誰來找他要捲煙紙,他都會從本子上撕一張,結果到雷鋒檢查作業的時候,本子已經沒了。
喬安山最初識字並不多,是雷鋒幫助他看家信、寫回信,並時常將“咱家來信了,我給你回了,都挺好”這樣的話挂在嘴邊。有一年,喬安山的母親生病了,在信中提及此事。雷鋒看信後,悄悄給喬母寄去20塊錢。
喬母的病好了,對兒子説“這錢寄得趕趟”,喬安山一頭霧水,想了又想,肯定是雷鋒。母子倆很為這件事情感動,”雷鋒倒十分平靜的説自己是孤兒,沒有家,安山的媽就是我的媽,母親有困難,做兒子的能不給你寄錢麼?”
感動至極的喬母擠出時間給雷鋒做了一雙新鞋,但是等到完工之時,雷鋒已經因公犧牲了,沒有穿到,得知此事的喬母亦大病一場。
隱退:救人反被威脅賠錢 去雷鋒墓前訴苦
喬安山被人們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部以他為原型的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更因為五十多年前雷鋒的意外去世。1962年8月,喬安山與雷鋒駕車從工地回到駐地,在雷鋒的指揮下倒車轉彎,汽車後輪突然滑進路邊水溝,碰倒一根日常曬被子用的方木桿子,恰好砸到雷鋒頭部,後因搶救無效犧牲,雷鋒的一生就這樣永遠定格在了22歲。
這段歷史開始從喬安山生命中淡出,是在1966年,喬安山從部隊轉業回了地方。他嘗試過很多職業,生活一度比較困難,但從沒向組織提過要求。據説,他當時拒絕見任何記者,竭盡全力向周圍的人隱藏起他和雷鋒的那段不平常的關係。
在此後的日子裏,喬安山常常會想起雷鋒,並努力像雷鋒那樣幫助別人。但有一次,為了救人不但未遭表揚,反而受到威脅:對方要求他賠錢。委屈的喬安山跑到雷鋒墓前訴苦,“我就跟大哥説啊,我真希望我死了,你活着,我現在太遭罪了。”説到這裡,喬安山的聲音明顯低沉了。
不只是委屈,有高興的事情喬安山也會及時告訴雷鋒。孫女考上大學、當了雷鋒紀念館的講解員,他都要去雷鋒墓前説一説,一個月總也要去個十趟八趟:“怎麼説呢,高興不高興的,説完好像心裏痛快點兒。”
出山:義務宣講雷鋒精神 拒絕高薪聘請
1995年,喬安山的生活發生了改變。當時 媒體的一篇報道將他與雷鋒的故事傳播開來,隨後,一部以喬安山為原型的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讓不知道多少中國人為之動容。幾乎從那個時候開始,喬安山想通了,開始到大江南北去巡講雷鋒故事,被稱為“雷鋒精神的職業傳火人”。
同樣,對於網上流傳的一些對“雷鋒收入低怎麼能多次捐款”等質疑,喬安山明確予以否認。他解釋道,雷鋒當時收入並不低,只是到了部隊才變為每個月6塊錢津貼,“在鞍鋼時工資為38塊錢,掌握開車技術還能夠帶徒弟等因素,他一個月的收入約為60塊到70塊錢,平時又無花銷,基本都積攢起來了,才能有錢去幫助別人。 ”
喬安山比雷鋒小一歲,如今也是年過七旬的老人。在短短一個星期的時間內,卻從居住地撫順先後跑到了長春、廈門、北京……目的只有一個:作報告宣講雷鋒精神。他沒有掩飾疲勞之意:“説良心話,歲數大了,是有點兒累,但這是一種責任,我希望更多的人學雷鋒,接受正能量。”
在眾多的邀請活動中,除了實報實銷的差旅費等等,喬安山一行人拒絕收取其他費用。早先,杭州曾有一位老闆要辦一個度假村,邀請喬安山去當顧問,許諾一個月一萬塊錢的工資、給房子、還給喬安山的兩個兒子安排工作。條件很吸引人,但是喬安山拒絕了。他盤算,如果離開了雷鋒墓所在的撫順,就離開了宣傳雷鋒精神的陣地,“錢是好,但宣傳雷鋒精神才是我最重要的工作。”至今,喬安山的工資漲完後仍不過一千九百多塊。
“能夠幫助人,始終是件愉快的事情,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有生之年,我也會盡力宣講雷鋒精神。”喬安山&&,“真正的雷鋒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官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