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鄭州火車站老年雷鋒團:愛在日落黃昏前

2015年09月29日 14:32:29 來源: 光明日報

    大爺,去西廣場怎麼走?”“沿着我手指的方嚮往前走300米,看見個地下通道穿過去,就到了。”在鄭州火車站東廣場的南北兩座志願者服務亭,這樣的對話每天會重復數百遍,但已延續了23年。問詢的人換了一個又一個,回答的人永遠是那群滿頭白髮、面容和藹的“爺爺奶奶”,他們就是平均年齡近70歲的“老年雷鋒團”。

    “能做多少做多少”

    “老年雷鋒團”原名叫老年義務服務隊,是1992年由時任鄭州火車站關工委常務副主任、車站離休幹部左春秀髮動10多位五六十歲的車站離退休老幹部組成的。2013年12月,“老年義務服務隊”正式更名為“老年雷鋒團”,他們告別了堅守了20年的兩張木桌子,開始在“紅房子”裏幫助過往的旅客、群眾答疑解惑、指路供水。

    “老年雷鋒團”進駐志願服務站的這兩年,服務旅客90余萬人。雷鋒團的成員,由最初的十幾人到目前的54人,先後有160余位火車站的離退休老職工參與志願活動,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57歲。79歲的發起人左春秀、85歲的老團員李延唐和龔長水等都是團裏的“元老級”志願者,盡心盡力把這件事情做了23年。遇到旅客需要和家人&&時,趙秋蘭、呂雅敏用自己的手機幫旅客找親人。看到出行受困的新疆大學生劉帥囊中羞澀時,李林忠和趙顯達請他吃飯,幫助購買車票。劉帥回到新疆後,給二老寫了一封信説:“愛上了這座城市,因為有你們這群可愛的老人。”

    “人活着,不能光自己吃飽睡好。”85歲的李延唐説,“幫助別人對我來説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到了我這個年紀還能為社會做點什麼,心裏高興、舒服。能做多少做多少。”

    “少一句不如多一句”

    “人們常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們在開展志願服務時,卻總是秉承少一句不如多一句。”現任“老年雷鋒團”團長姚淑英説這是他們的服務理念。

    “老年雷鋒團”的團員們在服務中用愛心演繹着“五心工作法”:熱心、誠心、細心、耐心、精心。他們每天面對南來北往的無數旅客,對其五花八門的問題,常常是“問一答三”。要去趕飛機的旅客小吳詢問在哪坐機場大巴,志願者龔長水告知他最近站點,再奉上一句叮囑:“30分鐘一趟,票價20元,平時一個小時能到機場,最近修路大概需一個半小時,千萬計算好時間。”

    “個人就是千辛萬苦,不讓旅客一人為難。”這是“老團長”左春秀在這個團隊成立之初就給老夥伴們定下的規矩。23年來,老年雷鋒團踐行了自己的諾言。退休前,他們服務過萬千鐵路旅客,退休後,他們幫助過無數的路人。

    因雷鋒團中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不會使用手機地圖APP等現代指路工具,為了弄清公交線路,只能利用休班時間乘坐公交車到市內沿途查看,詳細記錄醫院、學校、機關單位、旅游景點的停靠路線和時間。78歲的五星志願者趙顯達每次上崗前,都會用廢紙製作幾千張指路條,寫明如何乘坐公交車,方便聽不懂河南話的外地旅客,解決問詢人數較多不能及時回復的問題。

    “旅客的需要就是我們工作的內容”

    “旅客的需要就是我們工作的內容。”近三年來,“老年雷鋒團”的服務內容由原來單純為旅客提供解答問事、輪椅、與客運車間聯手接送重點旅客進站等鐵路出行服務項目,擴大為提供公交搭乘、地鐵換乘、困難救助、家庭糾紛、供應開水、針線、手機充電等眾多服務。甚至旅客需要的塑料袋、尼龍繩、手紙、舊報紙、糖果也有準備。

    “老年雷鋒團”還有一本專用存摺,這是趙顯達為了幫助丟失銀行卡,無法接收家人“救急”錢的旅客,專門到離服務站不遠的郵政儲蓄銀行辦理的。自2013年8月30日至今,這個小小的儲蓄本已經換了兩回“芯”,流動了3萬多元,幫助了80余位旅客。

    “老年雷鋒團”用行動弘揚着雷鋒精神,感動着身邊的人們。如今,年輕鐵路職工、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公司白領、媒體人,還有政府公務員、人民警察和雷鋒團成員的家人,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志願服務的隊伍中。(劉先琴)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8267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