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慢性病患者警惕焦慮症伴發

2015年03月19日 10:07:33 來源: 新華健康

    新華健康316日消息(劉映) “慢性軀體症狀疾病與焦慮症共病率很高。”北京大學教學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教授在為期三天的“輝瑞中樞神經峰會”上指出,心內科就診患者中常伴有精神症狀,在神經內科就診的患者中,伴發焦慮的比例也很高,尤其是卒中患者。

    心血管疾病越嚴重患焦慮症風險越大

    心腦科就診患者中常伴有精神症狀。據楊甫德教授介紹,2005年北京10家二、三級醫院的心血管內科門診,對連續就診的患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焦慮發生率為42.5%,,其中在冠心病人群中焦慮發生率分別為45.8%,高血壓患者中高為47.2%

    對此,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神經精神病研究所所長王高華教授指出:“這説明慢性軀體症狀疾病與焦慮症共病率很高,並且兩者互為因果。精神應激可引起或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促進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發生及惡化、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復發。同時,心血管疾病越嚴重,患焦慮症的可能性越大,形成惡性迴圈。對于卒中患者而言,焦慮症則會造成患者認知功能的損害,降低日常活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死亡率和自殺風險。因此,不論是患者還是綜合科室的醫生都應該對此給予足夠的認識和重視。”

    “雙心醫學”有助提高“雙心疾病”的治愈率

    焦慮症在心腦血管疾病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特別是卒中、心肌梗死後及急性冠脈綜合徵合並焦慮症的患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較差的預後。因此,對共病焦慮症障礙的幹預是十分必要的。近年來,隨著“雙心醫學”的發展,由心內科和精神科專家共同診治患者的“雙心門診”的開設,倡導所有非精神專科的臨床醫生都在醫療實踐中關注患者的精神心理衛生,在解決患者可能存在的“雙心疾病”問題方面的效益顯著。

    對此,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李淩江教授表示:非精神專科醫生也可以通過焦慮的識別工具:GAD-7(焦慮)、PHQ-15(軀體症狀)、《綜合醫院焦慮抑鬱量表(HAD)》等對軀體疾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初級識別和篩查,並對合並精神障礙的患者採用合理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生活方式指導、健康教育等,以改善患者的生命品質和康復水準。這種基于評估的治療(MBC)也是美國DSM-V提出的重要臨床實踐指南和要求。”

    足量足療程規范治療,避免疾病反覆

    針對慢性軀體疾病合並焦慮的患者,專家建議,應該盡早對焦慮進行診斷和治療。這將利于促進軀體疾病的恢復、預防非正常死亡、提高生活品質並減少醫療開支。

    目前,焦慮症的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心理治療為輔。國際權威APA《抑鬱症治療實踐指南》基于大量證據指出,在選用抗抑鬱/焦慮藥時,更大程度上是取決于預期的藥物副反應、安全性及藥物相互作用等。另外,患者是否合並軀體疾病,也是選擇抗抑鬱/焦慮藥物時,重要的考慮及影響因素。

    “神經內科疾病患者由于多數為老年人,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相對較高,並且合並軀體疾病的種類較多,常常會同時服用其他多種藥物。因此,對于抗抑鬱/焦慮藥物的要求尤其高。”楊甫德教授表示:“對于這類患者應選擇廣譜安全性高、藥物相互作用小、不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在獲得滿意療效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副作用。如舍曲林片、文拉法辛等指南一線抗抑鬱藥物具有心血管安全性高及藥物相互作用少的特點,對于原有軀體疾病影響較小。”

 

 

 

 

 

 

 

 

【糾錯】 [責任編輯: 熊灃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3010107000000000000001110000127597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