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閱讀

帖文推薦

網搜聚合

更多關于的相關閱讀

服務聚合

登錄入口:
新華網首頁
 
  ·發展,在奔跑中調整呼吸 ·一目了然是亮點(代表細説) ·熱點背後有看點(專家解讀) ·數字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經濟增速趨緩 民生指標給力 ·汪洋:改革就是要拿刀割自己的肉 必須堅定信心 ·鐘南山:空氣好了,老百姓會覺得政府了不起 ·特大城市病該如何化解?郭金龍與代表共商對策 ·代表委員之聲:食品安全重在監管“無縫連接”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外來人口十余年翻一倍 ·苗圩:4G牌照有望年內發放
數字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經濟增速趨緩 民生指標給力
2013年03月06日 07:51:5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 】【列印
【糾錯】

  過去5年,3年CPI上漲超過了預期目標,今年的目標能實現嗎?

  張立群分析,應該看到一些有利因素:

  報告提出今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3%,釋放控物價信號。相比去年14%的目標,今年下調一個百分點,也創3年來的最低值。各地區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為農産品價格穩定夯實了制度基礎。

  張立群説,從今年穩物價形勢看,輸入性通脹和成本上升趨勢是短期內政策難以控制的,今年調控重點應放在穩定房價和農産品價格。只要調控得當,今年有信心保持物價總水準基本穩定。

  630萬套 保障房力度不減反增

  今年在建項目將創歷年之最,覆蓋面不斷擴大

  解讀人:中國房地産協會副會長 朱中一

  採訪人:本報記者 王煒

  報告原文:【今年城鎮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萬套、新開工630萬套】

  從2011年的1000萬套,到去年的700萬套,再到今年的630萬套,保障房新開工的數量不斷減少,是不是意味著政府對保障房建設的力度有所減小?

  中國房地産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説,在數字減少的背後,實際上是保障房建設更加科學、務實,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力度不減反增。

  朱中一表示,盡管新開工數量在逐年減少,但由于工程建設有兩三年時間的周期,實際上在建數量這幾年不斷增加。今年在建項目將超過1700萬套,為歷年之最。與往年不同,今年報告中把“建成470萬套”寫在“新開工630萬套”之前,説明政府對確保建設進度、盡快形成有效供應的重視,更加務實。

  在繼續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的同時,今年尤其要加大配套設施建設力度。朱中一説,今後要努力做到配套設施與保障房工程同步規劃、同期建設、同時交付使用。“從這個角度看,新開工的數量適當減少,有利于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完善配套,讓老百姓不僅住得進,還能住得好。”

  朱中一指出,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擴大保障房覆蓋范圍,2013年底前,地級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住房保障范圍。覆蓋面在擴大,保障房的投資規模和財政支援力度也在增加,保障力度實際上是不斷加大的。

  在房地産調控領域,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把“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作為首要內容。朱中一認為,現階段熱點城市房價上漲的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土地、勞動力成本上漲、市場流動性增加、快速城鎮化等因素也加劇了房價上漲的壓力和調控的難度。因此,堅持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遏制房價過快上漲這一調控思路將作為一項長期制度持續下去。

  10% 養老金實現“九連增”

  基金結余超1.9萬億,養老金支付不會有太大問題

  解讀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 唐鈞

  採訪人:本報記者 陳仁澤

  報告原文:【今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繼續提高10%】

  今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提高10%,這是自2005年首次調整後的連續第九年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表示,養老金不斷提高,一方面是因為物價上漲使企業退休人員的生活成本不斷提升,連續上調養老金有助于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企業退休人員退休金長期落後于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連續上調養老金有助于緩解養老“雙軌制”造成的利益衝突。

  養老金連調,未來是否會出現支付難?目前我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的結余達2.7萬億元,其中養老保險基金結余已超過1.9萬億元。唐鈞認為,統籌考慮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狀況,養老金支付不會有太大問題。“今後國家肯定還會不斷完善養老保險制度,使其更具可持續性,因此,在養老金支付上不必太擔心。”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報告特別強調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唐鈞認為,這樣的部署契合了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係建設,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各項養老保險參保達到7.9億人。但與此同時,當老百姓對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從無到有”的訴求總體趨于解決後,更加多樣化的目標訴求就逐步顯現出來。

  “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6億人,大量農民工跨城鄉、跨地區、跨就業形態流動,這個群體的社保轉移接續問題已變得非常突出。”唐鈞認為,適應流動性就是要盡快打通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轉換路徑,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

  唐鈞指出,增強公平性,就要真正實現城鄉各類群體的全覆蓋,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總體水準。保證可持續性,就要更加注重制度的長期穩定可持續運作,既解決現實突出問題,又建立長效機制。

  900萬 促進就業有新招

  去年就業增長創新高,今年通過穩增長、調結構增加崗位

  解讀人:人社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 莫榮

  採訪人:本報記者 左婭

  報告原文:【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經濟增速放緩,但就業目標並沒有調低,這體現了黨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態度和決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説。

  “過去幾年就業目標都是超額完成,去年還創下了就業增長新高,這得益于我們實行了積極就業政策,而並不意味著今年的就業目標可以很輕松地實現。”莫榮説,“與過去5年相比,今年就業形勢有一定變化,就業目標實現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就業是經濟的派生需求,但在時間上存在“滯後效應”。去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從前幾年10%左右回落到7.8%,投資尤其是出口增速有較大下降。

  莫榮分析,投資下降對就業的影響可能在今年就會顯現。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速目標為7.5%,延續了去年的態勢,這對依靠外延式增長增加就業崗位,也就是通過擴大生産規模來增加就業,將産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另外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外貿壓力很大,這對實現就業增長也是不利的。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一些促進就業的新方法,對實現就業目標我們仍然是有信心的。”莫榮説。

  一是提出“通過穩定經濟增長和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就業崗位”。穩增長,企業效益好了,生産規模擴大了,自然可以創造更多的勞動崗位。相比較,結構調整也要增加就業崗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也為結構調整指明瞭方向。

  二是提出“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鼓勵創業帶動就業”。莫榮説,從提高能力的角度鼓勵創業,這是一項新內容,也是創業可持續增長的條件。

  三是把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放在就業這部分説,因為在就業優先的前提下,一定要增加勞動者工資,才有可能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編輯: 馮文雅 )
   
01002044001000000000000001110812124420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