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巴生港自由貿易區

馬來西亞巴生港自由貿易區

巴生港是馬來西亞規模最大的物流轉運中心,是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新華網馬來西亞頻道上線儀式

新華網馬來西亞頻道上線儀式

這是中國主流媒體開設的第一家專門針對馬來西亞的三語種國別頻道

巴生港國際貿易與清真中心項目

巴生港國際貿易與清真中心項目

馬來西亞巴生港國際貿易與清真産業中心項目推介會在京舉行 。

馬來西亞華裔社工身殘志堅 創建服務中心幫助殘障人士

2014-05-16 15:10:36 星期五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字號 】【打印】【關閉

大馬華裔社工身殘志堅創建服務中心幫助殘障人士

  周志強為誤入歧途的青少年上輔導課並在結業時與他們合照。(馬來西亞《光明日報》)

大馬華裔社工身殘志堅創建服務中心幫助殘障人士

  周志強全家福。(馬來西亞《光明日報》)

  據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報道,43歲的馬來西亞華裔社工周志強出世時因窒息缺氧數分鐘而患腦癱,儘管行動不便、口齒不清,但他仍靠勤奮不懈的精神克服學習障礙,順利完成高中學業,並當上社工,以自身經歷激勵殘障人士。

  16年前,他更以扶殘救弱為終身志業,成立“太平小區服務中心”(ESDA),靠善長仁翁的捐款,為殘障、智障及痙攣者提供免費物理治療及義診,以及提供在職培訓,教導障友種植瓜果蔬菜及製作手工首飾等,再藉&販賣障友手作成果為中心賺取收入,讓他們得以靠着手藝自力更生。

  目前,共有68名年齡介於二十多至四十多歲的弱勢群體受聘於“太平小區服務中心”工作。“我四肢不缺,正常人可以做到的事,我也能”。這是周志強多年來秉持的信念,讓他不平坦的人生過得比任何人還精彩及富有意義,因此,他也把這個信念散播到社會弱勢的角落。

  舔湯匙上果醬練發音

  他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説,由於出世時因窒息數分鐘而影響腦部,導致他到了兩歲還不能站立或坐直,而且一直體弱多病,又患有哮喘,多虧父母不曾放棄他,並在他4歲時將他送進檳城大腦麻痹中心學習和做復健。

  周志強從未視身體上的缺陷為學習障礙,他自知唯有靠後天的努力才可扭轉自己的命運,因此10 年來在中心的學習生涯,他除了學習生活技能,也接受物理治療,包括學爬樓梯、游泳健身及常常轉動舌尖舔湯匙上的果醬讓發音更清楚。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克服了疾病的困擾,可以在不需拐杖的情況下緩步行走。

  身患殘疾,讓周志強在吃盡苦頭的人生嶇崎路中看透了社會的殘酷,也使他更加體會到殘障者唯有自強不息,才能衝破逆境的考驗,堅強活下去。

  十幾年前,他在檳城伊甸殘障服務中心的贊助下,到日本完成為期一年的社會工作課程,並在回國後到檳城伊甸殘障服務中心服務數個月。1998年底,周志強決定走入小區,從事人文關懷工作,用自己脆弱但頑強的生命向弱勢群體伸出援助。他接受一名牧師的獻議,用上天賜給他不靈光的手、腳及頭腦開設“太平小區服務中心”,除了開解殘障人士,也協助其他弱勢群體找出生命的藍天。

  “ESDA”是希臘文,意思是憐憫,中心幫助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痙孿患者、殘障及智障者、貧困人士、或有健康問題的老人及婦女等,可謂來者不拒。周志強説,中心除了提供免費醫療與物理治療,他有時也會輔導邊緣青少年,或勸導吸毒者回頭是岸。

  正規中學讀書受凌辱 跟不上老師教課進度

  周志強在檳城大腦麻痹中心學習生活技能的10年期間,有一次在學校看見學生在草場中活潑奔跑,神情快樂自在,還有一群穿着制服在練步操的學生,心裏非常羨慕,於是立志一定要到一般中學受教育,並且每天告訴自己,“我一定能!”他&&,後來向母親爭取更大的自由活動,但母親擔心他會跌倒受傷,不允許這麼做。

  不死心的周志強為了實現到正規中學讀書的夢想,每天強迫自己看書、寫字到天明,他知道唯有勤勞才是助他邁進目標的不二法門。15歲那年,他如願以償正式入讀某中學的預備班,但這卻是他人生最吃苦的時候,不是受盡同學的欺凌、嘲笑與歧視,就是跟不上老師的進度,令他備感吃力。

  “我每天搭巴士到校門口,下車步入學校時,總會遭到一班學長欺凌,他們看我走路不穩,就從後推我一把,在我跌倒受傷後就嘲笑我。”對於同學的欺侮,周志強只能強忍淚水,他不諱言曾一度痛恨自己為何與眾不同。“所幸上天派來了一名見義勇為的學長,幫我制伏了這班愛惡作劇的學生,讓我從此不再受到欺負。”

  不過他説,就算沒被同學欺負,他的求學生涯也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許多挫折和不快樂。由於腦袋不靈光,使他無法跟上老師的教課進度,也來不及抄下黑板上的筆記,只能向同學借筆記,回家逐個字慢慢抄寫。

  日本進修險被“踢”回國

  好不容易熬完中學課程,周志強在幾年後為了獲取專業的文憑以投入社工行列,實現他扶殘救貧的理想,他再度捧起書本勤讀。不同的是,他要在日本這個先進國的大環境中“突圍”,實屬不易。回想那段苦學的日子,周志強不諱言,在異國的大逆境中,他害怕失敗而一度難過得痛哭,感覺渡日如年。

  他披露,由於只懂英語,不會華語和日語,加上説話又口齒不清成了他學習的一大障礙,致使授課老師差點把他“踢”回國。所幸他勤而不懈的學習態度,每晚挑燈夜讀,最終讓老師對他改觀,並打消棄教的念頭,而他也因此順利完成課程。

  他指出,參與這項課程者都是來自台灣、韓國、泰國及新加坡等頭腦精明的專業人士,而他不過是一名只有中學程度的殘障人士,能力備受考驗。“日本是先進國,他們的生活步調相當快,我每天一拐拐地步行到車站,然後再搭巴士去上課。下課回來後,我就很努力地完成老師的作業,往往一做就是深夜,天天只有數小時的睡眠時間。”

  騎四輪摩托車為中心募捐

  周志強指出,“太平小區服務中心”在開辦初期因缺乏捐款而一度陷入經濟困境,與他同路的牧師也抵不住現實考驗而離開。為保住ESDA,他只好騎着殘障者專用的四輪摩多到處募捐,日子苦不堪言。

  “當時我真的很痛恨自己找不到足夠的捐款應付中心的開銷,我每天禱告,甚至萌起放棄的念頭。可是,基於憐憫,ESDA絕不能關閉。”就在周志強感到絕望時,源源不絕的捐款突然匯入中心戶頭,助中心渡過難關。“自ESDA開設後,需要援助的對象日益俱增,我這才體會到從事社會福利的工作,真誠是最基本的根,錢還是行頭的萬靈丹,特別是對貧困者的援助。還有,要幫助殘障者重建信心,物理治療器材不可缺,但這些都需要錢。”

  辦洗衣坊辟農耕地增經濟來源

  開辦了16年的“太平小區服務中心”目前已上軌道,由於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周志強除了依靠外界的捐助應付中心日常開銷,也以開辦洗衣坊和開闢農耕地作為中心的經費來源,並聘請殘智障人士從事洗衣、種植瓜果蔬菜、飼養火雞、製作手工如串珠首飾及環保書簽工作,以達到自助助人、助人自助的理念。

  “殘障和貧窮人士不應該受到輕視,所以,培訓這些人自立更生,強化他們的經濟能力,助他們重建信心挽回尊嚴,是我們刻不容緩要做的工作。”他説,中心在2011年獲得熱心人士捐贈洗衣機後,決定開設洗衣坊,他向酒店業者承包洗滌衣物的服務,這樣就可長期聘請殘障人士工作賺錢。“經過多年的努力與付出,ESDA終於獲得社會群體的接受及援助,操作日見穩健。”

  感恩能撐過每一天

  也因為服務範圍一直在擴大,經費也日益龐大,中心除了靠洗衣和手工的訂單維持,也還是免不了要向外界募捐。不過,周志強樂觀的説,天天沒錢天天過,他感恩每撐過一次的驚險考驗,就能讓中心更加茁壯成長。

  此外,周志強也在一批志工的協助下,為有需要的人提供輔導、家訪及救濟。中心也幫助一些原住民及住在園坵內的印裔更換身份證、不定時找義診醫生免費看診和供藥,甚至為一些殘障人士提供上下班及上下學的接載服務。

  用真誠的心感動妻子雙親

  “我可能什麼都沒有,沒屋沒車也沒錢,但我有一顆很愛很愛你們的女兒的真心,如果你們把她交給我,我絕對可以保證盡我最大的努力給她一生的幸福。”儘管身體殘缺,但無阻周志強勇於追求愛情的決心,並以最真誠的心感動了女方的雙親,同意把女兒林銀珠嫁給他。目前,周志強與妻子育有3名年齡分別13、11及5歲的兒女。

  林銀珠小周志強一歲,自理科大學畢業後,她便棄高薪職不做,轉投入義工行列,並於1996年在檳城伊甸殘障服務中心邂逅志強。談起這段婚姻,銀珠説,起初志強經常藉故接近她,確實令她感到害怕,因為志強是殘障人士,自己又是理科大學社會科學系畢業的大學生,很難想象自己的另一半是障友。

  “我常躲開他,下班後在巴士站看到他就拔足而逃,因為那時候我真的很怕他。”她説,有一次志強病倒了,沒來上班,那時候她突然很想念他,沒想到這是他倆愛情萌芽的開始。兩人之後墜入情網,並在相戀幾年後結婚,慶幸的是,他們的婚姻獲得了雙方父母的認同。

  林銀珠披露,因着丈夫的行動不便,3個孩子從一出世到3歲,丈夫都不敢抱他們,避免弄傷孩子,所以為孩子喂奶及洗澡等工作由她一手包辦。“孩子長大後,志強才比較敢替孩子洗澡和喂飯”。

  “多年來,志強都很努力扮演丈夫和爸爸的角色,雖然他行動不便,但除了不方便開車,其餘的他真的做得很好,讓我和孩子都非常感動”。

01002003050000000000000001110606126510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