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鎮見證500年歷史輝煌
唐宋時期,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得以進一步發展。“一個板橋鎮,見證了500年之久的歷史輝煌。”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曲金良詳細羅列唐宋以來板橋鎮的發展。
唐朝曾經在大珠山港灣(今大珠山鎮小口子一帶港灣,古鎮口)辟有貿易口岸和修船基地,還開闢了直航朝鮮半島新羅國和日本的航線。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淵決定在地理位置優越的膠州灣北岸設立板橋鎮(在今膠州市區)。板橋鎮設立的初衷是,為集結兵力征討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待唐朝軍隊協助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密州板橋鎮已成為與新羅、日本以及南洋各國通商貿易的大口岸,並由此開啟了輝煌500年之久的板橋鎮海洋文明時代。
北宋元豐年間之前,因尚無負責 “抽解”和“博賣”的市舶司,板橋鎮貿易成本較低,獲利頗豐,因此成為中外海商聚集之地。除來自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商船外,還有從大食國、印度洋沿海諸國及南亞諸地輾轉前來經商的海船蕃舶,同時有長江以南許多海商船隊前來板橋鎮貿易。
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板橋鎮設立市舶司,為長江以北唯一對外貿易大口岸。由於離京城汴梁較近,交通條件便利,再加上膠州灣海域利於來往船舶進出與停泊,所以來往於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東南亞及南亞各地的商船,多選擇在密州板橋鎮通關。
潛移默化的文化交流之旅
“海上絲綢之路是交流之路,涵蓋海上交通、貿易、科技、文化、移民等豐富內容。”在談到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作用時,郭泮溪特意強調了其功能的多元性。而“慈覺大師”與“賓貢進士”,成為這段文化之旅的兩顆耀眼的明珠。
早在唐宋時期,膠東半島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新羅、日本學問僧人入唐求法的首選之地。據中日學者研究,有唐一代日本列島的來華留學生及學問僧在二三百人左右,名留日本史籍的學問僧有92人,其中以所謂“入唐八家”最為有名。這些入唐學問僧侶中不少是通過板橋鎮口岸登陸的,如三次&&山東半島的圓仁,其著錄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與《大唐西域記》、《馬克·波羅行記》並稱為東方三大游記。圓仁圓寂後被日本清和天皇賜謚號“慈覺大師”。
與學問僧一樣,隨入唐使節前來的留學生也頻繁&&密州等口岸。唐貞觀元年 (公元627年),唐王朝決定對外國留學生開放科舉考試。外國留學生通過禮部考試而登科及第者,皆被稱作“賓貢進士”。史書記載,留學生就讀的唐朝國子監曾添築教室1200余間,可容納八千餘人。凡在官學就讀的留學生,皆可享受公費,由唐政府供給糧料、宿舍,免除課役,衣食費用由鴻臚寺供給,買書銀則由本國政府發給。即使自費入唐的學子,亦可獲得相當程度的資助。
“閉關鎖國”中斷海上絲綢之路
市史志辦編審處處長魏泓談到海上絲綢之路衰落時,言語之中透出惋惜與遺憾:“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絲綢之路衰落,也使中國喪失了從海上崛起的機遇”。“閉關鎖國”産生於明朝,而清朝只不過是完全的“閉關鎖國”。到後來只有廣州開放對外通商,海上絲綢之路基本中斷。
“負面效應隨後而來。從德佔日侵到美軍盤踞的50年,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從互惠互利走向弱肉強食,膠州灣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和血淚。”魏泓説,從“奈何天”到“櫻花淚”再到“星條旗”,是一段揮之不去的傷痛。
市史志辦主任高克力一直致力於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並多次邀請專家學者座談。她説,從中感受到最大的啟示是,開放出盛世,封閉致衰落。
縱觀歷史,漢朝以“絲綢之路”名揚天下,“殊方異物,四面而至”。唐朝曾允許大量“蕃商”在華貿易定居,是開放程度最高的時期之一。宋朝“來遠人、通遠物”,通商貿易夥伴達50多個。反觀明清兩朝,多次閉關鎖國,阻礙了中國與西方世界接觸,喪失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最佳時期,為後來中國百年積弱落後埋下伏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要求。作為古代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青島有深厚的海洋發展歷史、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經濟實力和人文環境,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樞紐城市,必將對青島未來發展産生廣泛和深遠的影響。”高克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