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李曉維:祖國,我把科研事業獻給您
2019-03-22 08:37:4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 題:李曉維:祖國,我把科研事業獻給您

  新華網記者 陳聽雨

  在我見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究員、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曉維之前,分別聽到他的兩位同事談起他,都脫口而出了同一個詞:“7-11”。

  李曉維沒有選擇在高大上的實驗室或冷冰冰的機房裏接受專訪,而是在他位於計算所的辦公室。

  走進他的辦公室,撲面而來的是生活氣息和個人風格。

  書櫃佔了一整面墻,滿滿一櫃書中夾雜着各式各樣、印着不同會議標誌的杯子;獎章、獎盃和獎狀中點綴着孩子的照片和工藝品;書櫃對面的墻上是李曉維自己的書法作品;會議桌上,十幾枝筆整整齊齊地碼放,筆尖朝着同一個方向。

  辦公室的每個角落都傳遞着這樣的信息:它的主人在這裡度過了大把時光。

  “我的確是拿辦公室當書房了,在這兒呆的時間很長。”李曉維一邊耐心地配合攝像機調整坐姿和角度,一邊介紹,“我每天七點半左右、八點之前肯定到辦公室了,晚上十點鐘走算早的,一般十一點。”

  “7-11”,我明白了李曉維這個“外號”的由來。

  圖為李曉維。新華網 周靖傑 攝

  勤奮:做科研的基本要求

  李曉維的工作和生活是揉在一起的,很難劃出清晰的時間或空間界限。

  “白天上班的大部分時間我都用於行政和業務管理、學術交流和各類評審,主要就是為別人服務,工作日的夜晚和周末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可以認真思考問題,做創新性研究,有時和學生探討問題到深夜。做科研不是朝九晚五的,我早就習慣了。”

  每天“7-11”的工作模式,一週7天,幾十年的科研道路。在李曉維看來,“這個勁頭不是靠喝咖啡能喝出來的,更不是為掙一份工資來上班。做科研好辛苦的!一定是來自內心的動因才能驅動。”

  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産業,過去30年,中國基本上走過了一些發達國家歷經五六十年才走完的路,靠什麼?李曉維的答案是,靠自主創新,靠一代代中國科研人員的勤奮。

  “我做科研、培養學生都持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要勤奮。”李曉維説,“假如以半天為1個單元來計算,如果只是朝九晚五地工作,一個星期就只能完成10個單元;但是,假如晚上也工作,一天工作3個單元,周末也工作,那麼一週就可以完成21個單元。這樣的話,用別人幹五年的時間,我們就能幹出十年的工作量。笨鳥先飛,勤能補拙,我們多花點時間,多用點功,就能把實驗做得更紮實一點,把一些問題考慮得更周全一些。”

  去國外開會時,李曉維喜歡去當地的科研院所、高校和實驗室看一看。走遍世界,李曉維感到,中國人的勤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目前我國的半導體芯片在高端硬體設計和製造方面仍與國際頂尖水平存在好幾代的差距,我們還需要更加努力。”他説。

  心中承載着我國芯片行業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發展的使命,李曉維30餘年來在專業領域埋頭鑽研,砥礪前行。“雖然工作佔據了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但我可不是一個科學怪人啊,娛樂放鬆也都要有。”

  走路,是李曉維喜歡的解壓方式。“我喜歡邊走邊思考,走路時我能從習慣性思維中跳出來。我還喜歡寫毛筆字,有好多毛筆,書法能讓人的心情沉靜。”

  “假如一個時間段工作思路遇到瓶頸,我會去看電影,新片大片我都看,但一年不會超過十場。”李曉維説。

  質量:芯片可靠性的基石

  “現代生活,基於對信息的獲取和處理,而處理器芯片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引擎,是數據處理的核心。假如一個人每天接觸的芯片少於20個,這個人就沒有充分享受到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李曉維説。

  小到一枚耳機,大到佔地上萬平米的數據中心;家中的電視、冰箱、洗衣機,出行依賴的汽車、高鐵、飛機……都離不開芯片。

  芯片不是衣服鞋帽,但同樣也可能存在質量問題,它的質量直接關係到人們的健康、日常生活甚至國家的安全與經濟發展。

  “電子産品和普通的生活日用品不同,當一個處理器或一枚芯片不能正常工作,可能影響到整個系統。”李曉維舉例稱,比如,一枚用於衛星控制的芯片出現計算錯誤,衛星在太空中的姿態就會出現問題,可能會偏離運行軌道,而發現和解決這一問題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從2000年起,李曉維在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團隊就開啟了芯片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構建研究,為芯片的可靠性“保駕護航”。李曉維團隊的系列研究成果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多次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據他介紹,“我們研發的技術可以對芯片的質量進行檢測,比如,在100枚芯片中,準確地篩選出優質的90個,或者質量有問題的10個,這就是檢測技術的作用。”

  但這還不夠,假如把質量有問題的芯片全部篩掉,就會導致生産率下降。李曉維的團隊進而研發了片上容錯技術,將芯片內置了多種保障芯片可靠工作的功能單元。李曉維打比方説,“這種容錯技術就好比‘急救包’,是片上容錯的核心單元,將它們部署在芯片內部一些容易出現問題的位置,例如關鍵的運算單元、重要的數據鏈路等,對芯片的問題進行自修復。”

  “這項技術獲得了2011年中國質量協會頒發的質量技術一等獎,這是質量技術領域的進步,使我們不僅能篩查出不合格的芯片,還能通過內在的維修單元,將其重新變成合格産品。這就是我們所做的工作,芯片的檢測和自修復。”李曉維介紹。

  當前,上述技術尚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這也是李曉維正在大力推動的工作。

  “目前,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內置芯片的電子産品時,都默認芯片質量是沒有問題的。而芯片的檢測,是需要投入較大成本的。現階段,並非很多企業願意為此有足夠投入。”

  去年,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常務理事會審議批准成立的集成電路測試專業委員會,就是李曉維倡議並推動籌建的,其主要職責就是建立芯片檢測的國家標準。“未來,國內集成電路行業的質量檢測將有標準可依。”他預計。

  科研:安貧樂道的精神要傳承

  李曉維認為,“芯片檢測和修復技術是基礎性的,支撐性的,公益性的,是為整個行業服務的。”

  “可是當今世界的誘惑太多了,利用科研成果去創業,能成為億萬富翁。在這樣的環境下,是否還有人願意做基礎性的研究,研發具有公共屬性的技術和産品,甚至對全行業公開自己的技術發明,來保障行業整體的高質量發展,而不是單純以此去謀利呢?”

  在李曉維看來,中科院計算所有着優良的産業基因,鼓勵將科研成果轉換成生産力。堅持做研究或是利用科研成果創業,這兩種形態都應在中國的科研土壤中存在並茁壯成長,“做研究就要能坐得住冷板凳,經得住誘惑;而創業也要憑科研的真本事去做才可能成功。”他説。

  但他認為,基礎性前瞻性研究仍然是重要的,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和源泉。“如果大家都不願意做(基礎研究),科學技術的長期發展就後繼乏力了。所以我們還是要堅持做,特別是在我們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

  “30多年前在我的學生時代,我的老師們真的都是安貧樂道的,沒有太多的物質慾望,一心一意只想把研究做好。現在,‘安貧樂道’這個詞可能很少有人提起了,但並不妨礙還有我們這樣的人,願意孜孜以求地去做基礎研究。做科研不是以追求個人財富為單一目標的,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的初心是不變的。房子,有的住就可以了;錢,夠花就行了。”談及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的環境變遷,李曉維保持着淡泊的心態,並沒有太多的波瀾。

  這種心態,並非形成於一朝一夕。作為一名“60後”,李曉維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當一名科學家,為國家做貢獻。“這麼多年了,我還是初心未改。我沒有留過洋,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新中國培養的科研人員。我們利用國家科研院所的工作環境、國家提供的資源和科研經費所取得的成果,是屬於國家的,科研為國分憂,創新於民造福。”

  教學:“老司機”也不敢松懈

  圖為李曉維(中)和學生們在一起。新華網 周靖傑 攝

  作為中科院的“優秀研究生導師”,培養學生,李曉維樂在其中。

  “我從一開始就想要這樣的生活,我在大學時就想好了,要讀博士、當教授。”談起當年的職業規劃,李曉維仍顯得躊躇滿志。

  李曉維回首童年,“在我上小學時,計算機專業在國內並不為人了解。有一天,一位親戚給我父親講什麼是二進制,我正好坐在旁邊聽。從此,計算機在我的心裏埋下了根。那一年,我九歲。”

  “我生在一個多子女家庭,有三個姐姐和一個弟弟,我的父母都是老師,從小我的家教就是好好讀書、老老實實做事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家庭教育一直傳承下來,我的孩子、我兄弟姐妹的孩子們都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與攀登。”李曉維稱。

  談及培養學生,李曉維認為,“人人都有可能成才,我的首要要求是勤奮,有上進心”;其次,做研究要抓住一點使勁地鑽研,總會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此外,隨着技術的發展,研究方向可能會變,但無論處於哪個階段,做工作都必須踏實,所有的理論都要經過實驗來佐證和檢驗,必須做大量的實驗。

  “雖然在研究所工作,但我一定要教學。我是真的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培養學生,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發表論文、拿到學位畢業,那是對學生比較低的要求。我要真的把學生培養成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不僅僅是一名科研人員,還是對社會有用的人,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人。”

  “我是處女座、A型血,性格比較內斂,不張揚,不擅長表達。”但對於教學工作,李曉維顯然確立了自己的硬標準,傾注了自己的情感,“師生一場是緣分,我們要互相珍惜。”

  如今,李曉維已經培養出了30多名博士和幾十名碩士。“我的第一批學生都已成為博士生導師了,也培養出了自己的學生,中國科研人員的治學態度和精神在教學中不斷傳承與發揚。”

  據李曉維介紹,雖在高校任教多年,但教學工作容不得絲毫馬虎,往往講三個小時的課,需要十幾個小時的備課時間。

  “若論講課,我是‘老司機’了,有二十多年的教齡,但在這件事上從不敢松懈,要盡量把每節課都做成精品,對吧?一定要講到讓不同知識層面的學生都能接受,讓學生能夠掌握知識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李曉維介紹,目前他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開設了兩門課程,集成電路測試與可測性設計,以及容錯計算。“這兩門課開設已經有十幾年了,我一直在培養年輕老師,讓他們把這兩門課傳承下去,而我要再開設一門新的課程。”憧憬未來的教學工作,李曉維不知疲倦,充滿信心。

+1
【糾錯】 責任編輯: 冉曉寧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桃花故里”賞桃花
“桃花故里”賞桃花
“巴基斯坦日”閱兵綵排
“巴基斯坦日”閱兵綵排
春分賞櫻
春分賞櫻
櫻花漫山,一份14年的等待
櫻花漫山,一份14年的等待

01016012000000000000000001110120112426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