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危機中育新機 于變局中開新局 買得舒心 賣得開心——陜西本地水果穩價增收觀察
7月15日一大早,家住西安市瓦窯小區的曹慧珍老人和幾位街坊一同來到測繪西路早市,在經常光顧的攤位前挑選水果,大家的購物袋裏都裝得鼓鼓囊囊。“買了這麼多,一共花了不到20元。”曹慧珍示意記者看她買的桃子和西瓜,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
一個賣桃子的攤位生意非常火爆。送走一批顧客,攤主王思紅趕緊把桃子最紅的一面翻向外面,她解釋這叫“貨賣一張皮”。她告訴記者,她哥哥王思海承包了20多畝地種桃子,今年産量不錯,可行情不好,客商少、價格低,她哥哥只能發動兄弟姐妹四人幫著賣。“掙錢談不上,少損失些罷了。”她的語氣中帶著自嘲。
水果價格下降,自然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可換位思考,果農的收入如何保障?果農辛苦勞作一年,滿懷著豐産豐收的希望,可水果價格走低時,難免“谷賤傷農”。
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保障果農豐産就能豐收呢?
現狀:
多數本地水果價格低位運作
“今年水果價格下降,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響。”在西安市胡家廟果品批發市場做水果批發生意十多年的劉康力表示,春節後,因為運輸不暢、市場終端購買量減少等原因,水果價格一直在較低價位運作。草莓、櫻桃、甜瓜、杏、桃子、李子、西瓜、葡萄的批發價格,相對往年都有下降,降幅在20%左右,部分水果的批發價格降幅超過40%。
記者從省商務廳每月公布的我省主要生活必需品市場分析報告中了解到,4月以來,我省水果批發價格同比降幅超過23%。隨著氣溫逐步回升,本地時令水果供應量不斷增加,雖然需求穩定,但整體價格預計仍將穩定運作。
隨著全面復工復産,按理説影響水果價格降低的因素不斷減少,可水果價格卻沒有恢復到往年正常水準。劉康力認為,這是因為上半年上市的本地水果基本都不耐儲存,部分果農為了避免出現爛果造成損失,在能承擔的范圍內進行了壓價銷售。
是全省所有地方的水果價格都下降了嗎?其實並不是。
記者了解到,在陜西仍有一些地方的水果保持了較高價位銷售,果農的收入沒有受太大影響。這些地方有什麼“秘訣”?
散戶:“觀光+採摘”“線上+線下”
在劉康力的建議下,記者先後到西安市白鹿原萬畝櫻桃園和果業大縣禮泉縣進行了採訪。
西安市灞橋區席王街道李家村今年種植櫻桃2300多畝,總産量750噸左右。“我們30多個品種的櫻桃,最高價格達到每公斤60元左右,平均價格在每公斤24元左右,基本與往年持平。”李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海峰告訴記者,相比去年同時期的市場價格,李家村的櫻桃價格能高2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白鹿原櫻桃”的品牌影響力大。很多果農靠著“觀光+採摘”就能銷售大部分櫻桃,村上又積極與順豐物流、京東電商平臺合作,還在胡家廟果品批發市場設置了專門攤位。
“觀光+採摘”“線上+線下”,這是李家村櫻桃豐産又豐收的成功經驗。禮泉縣山底村的“禦杏”銷售也驗證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
山底村村委會主任宋向陽表示,村裏群眾每戶“禦杏”種植面積都是三五畝,“觀光+採摘”能銷售總産量的一半左右。剩下的“禦杏”,果農發動親戚朋友在微信朋友圈推銷,或通過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銷售,憑借“點對點”直銷的方式,可在一周內銷售完畢,根本不用考慮壓低價格售賣。
宋向陽説:“這種銷售模式雖然好,但只適合産量不高的水果種植戶。如果種植面積大、産量高,這種銷售模式不僅效果不明顯,還可能造成水果滯銷。”
那麼,水果種植大戶面對水果價格下降,又該如何破局,從而實現水果價值最大化呢?
大戶:冷鏈配送是不錯的選擇
在禮泉縣烽火鎮興隆村,村民李君流轉了400多畝耕地,建起了水果種植基地。當前“澳紅翠”“北京八號”等鮮桃銷售正旺。“相比于西安、鹹陽市場上桃子每公斤4元至7元的價格,我們每公斤12元的價格應該説很高了。”李君告訴記者,之所以銷售價格較高,得益于基地有了冷鏈配送。
“我們基地的桃子剛開始挂果,年産量就超過200噸,三五年內産量還會逐年增加。因為産量高,受價格波動的影響自然就比較大。”李君表示,面對本地水果集中上市,個別果農為避免發生爛果現象而壓低價格的情況,基地專門購買了冷鏈配送車,每天採摘水果後及時裝箱裝筐,低溫保鮮直接發往廣州等沿海城市。
“很多水果不耐儲存,在産地價格較低。但能賣高價的地方遠,不容易保鮮配送。”李君説,冷鏈配送能實現新鮮水果異地高價銷售,但門檻比較高,只有具備一定實力的經濟組織才搞得起來。同時,要求水果種植戶或經濟組織掌握市場動態,知道哪種水果在哪個地方銷售價格高,並在當地有一定的銷售途徑。只有這樣,冷鏈配送才能實現新鮮水果異地銷售的價值最大化。
散戶採用“觀光+採摘”“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大戶通過冷鏈配送佔領異地市場爭取高價,這是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的穩價增收效果很好的經驗。
時代在發展,種植模式在改變,要求水果種植戶的銷售思路也要跟著轉變。只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跟上市場的變化節奏、跟上銷售模式的革新,水果才能真正成為種植戶增收致富的“搖錢樹”。(記者 杜朋舉)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